據《i時代報》報道,剛剛過去的這個雙休日,很多媽媽過得不輕松:要去超市采購各種萬圣節裝備,要動手制作“南瓜燈”。臨近西方的萬圣節,本市不少幼兒園、早教機構都在籌備萬圣節活動。專家表示,過節要考慮文化差異,對幼齡孩子要避免恐怖元素。
擔憂派
膽小的孩子會嚇到
每年11月1日是西方傳統的萬圣節,也被稱為西方的“鬼節”。如今,這個節日在上海也越來越有市場,不少幼兒園、早教機構紛紛組織相關活動。參加過萬圣節活動的家長,面對即將到來的又一個“鬼節”,非常擔心和糾結。
孟小姐的女兒就讀于本市一家早教機構,她很猶豫是否讓女兒參加今年的萬圣節活動。“我們去年參加過一次,當時女兒6歲,她一進教室,看到那些恐怖的鬼面具,就嚇哭了。”孟小姐說,有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戴著形狀扭曲的鬼面具,有的衣服上印著骷髏頭和骨頭架子,有的孩子的道具看上去像在滴血,還高聲怪叫著跑來跑去。為了營造詭異的氣氛,教室里的燈光也調得很暗,還擺放了一些形狀古怪的南瓜燈、蝙蝠模型,大人都覺得有些瘆得慌。“今年也不知道這些孩子們會打扮成什么樣子,我很猶豫讓不讓孩子參加。”
記者采訪了幾位六七歲的小孩子,他們都表示“有點害怕恐怖面具”。
反對方
制作南瓜燈愁壞媽
第一次面對萬圣節的家長則感受到了壓力。
姜小姐的兒子在一家民辦幼兒園上學,老師上周通知家長,幼兒園要搞萬圣節活動,小朋友們可以“自愿”穿著或佩戴萬圣節服裝、面具。姜小姐想,既然是自愿,就可以不用準備這些服裝、道具了。但是,兒子卻不干了:“別的小朋友都準備,只有我一個人沒有,不行!”無奈之下,姜小姐只好利用周末帶著兒子去采購。
能買到的東西還比較容易解決,市民徐小姐遇到的問題則讓她頭大:幼兒園要求家長和孩子手工制作“南瓜燈”,不能是買來的,而且不能用真南瓜!說是“親子制作”,但才上小班的兒子基本上只能幫忙喊“加油”,從設計到施工都是徐小姐的活。本來就不擅長手工制作的徐小姐大呼:“幼兒園過這個節,太折騰媽了!
支持者
有機會和孩子交流
但是,也有一些年輕家長很支持孩子參加萬圣節活動。
一位媽媽透露,自己去年就給孩子做了一個南瓜燈,昨天又帶著孩子去菜市場買南瓜,賣菜的阿姨看到她和孩子就笑了:“這個南瓜不是買來吃的,是買來挖的吧?”南瓜買回家,母子倆從挑選圖案開始,花了半天時間做好南瓜燈,兒子很開心,媽媽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說到萬圣節,兒子很興奮。我覺得和孩子一起做南瓜燈也不算有多麻煩,雖然孩子幫不了忙,但是讓他參與這個過程也能鍛煉動手能力。而且,我們一邊做一邊聊天,我還可以了解他在幼兒園里的情況。”
還有巧手媽媽DIY了一家三口的萬圣節裝備,準備全家一起參加幼兒園的萬圣節派對。“就當是一次特別的親子活動,還能讓孩子了解國外的文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