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確認身份的人 電話短信網絡等見不到真人的溝通工具 匯款、轉賬等要求=詐騙”。9月14日,西南大學近200名學生從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反詐民警那里,學到了這個簡單明了的詐騙識別公式。
為進一步配合“渝安一號”打擊犯罪專項行動、遏制當前通訊網絡詐騙案件高發態勢,把“平安課堂”開進校園,刑偵總隊開展了反詐宣傳進高校講座系列活動,向高校學生講授通訊網絡詐騙的防范知識。
“先生您好,我是銀行的,剛才發現您的銀行卡在境外有一筆異常巨額消費,請問是您本人刷的嗎?““是啊是啊,就是我本人刷的,我剛剛打了個飛的到南非買了幾噸鉆石回來……”
“喂,您好!這里是中級人民法院,您有一張傳票。”“哦,那正好,我就在這里上班呢,你給我送上來吧,二樓左拐第二間。”……
一段又一段與騙子的對話,讓學生們哈哈大笑,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講課的是刑偵總隊侵財案件偵辦支隊民警張宇,在他的口中,關于詐騙的“段子”張嘴就來,防騙的總結更深入淺出、朗朗上口、十分好記。
據悉,重慶市近年來針對通訊網絡詐騙犯罪連續開展了多次專項打擊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今年到8月底,全市公安機關累計破案7000余起,同比上升220.44%。
同時,全市公安機關繼續加強防范詐騙的宣傳,聯合市教委在“校園網”網站播放反詐“手機劇”、反詐公益廣告等,開設網上防詐課程,以及印制宣傳手冊發放傳遞給家長,針對學生、離退休人員、中老年婦女等易受騙人員重點開展防范宣傳教育工作。
新聞鏈接 >>>
民警總結防范通訊、網絡詐騙九守則
1.手機短信內的鏈接都別點:雖然手機短信中也有銀行等機構發來的安全鏈接,但由于偽基站能夠仿冒任意號碼發送短信,因此難以辨別真偽,建議不要點擊短信中自帶的任何鏈接,防止中木馬病毒。
2.凡是索要“短信驗證碼”的全是騙子:銀行、支付寶等發來的“短信驗證碼”是極其隱秘的隱私信息,且通常幾分鐘后即自動過期,所以不得向任何人和機構透露該信息(包括銀行工作人員)。
3.閉口不談卡號和密碼:無論電話、短信、qq聊天、微信對話中都絕不提及銀行卡號、密碼、身份證號碼、醫保卡號碼等信息,以免被詐騙分子利用。
4.不信“接的”,相信“打的”:為了防止遇上詐騙分子模擬銀行等客服號碼行騙,遇上不明來電可選擇掛斷后,再主動撥打相關電話。
5.錢財只進不出:任何要求自己打款、匯錢的行為都得長心眼,如需打款,建議至線下銀行柜臺辦理,并先向銀行柜員咨詢。
6.陌生消息莫輕信:由于個人隱私泄露泛濫,絕不輕易相信陌生人,就算朋友家人,如果僅僅是在網上,也不可輕信。
7.釣魚網站要提防:切不可輕易信任那些看上去與官方網站長得一模一樣的釣魚網站,認真在登錄銀行等重要網站時,養成核實網站域名、網址的習慣。
8.新鮮事要注意:詐騙分子常常利用最新的政策熱點設計騙局內容。如果不明電話中提及一些你從未接觸過的新鮮事,也切莫當真。
9.一旦難分真假,撥打110最放心:如果真有拿不準的事,撥打110無疑是最可靠的咨詢手段。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