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四所滬上知名高校分別公布了對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使用辦法,具有標桿效應。今年年內,滬上其他高校也將公布相關使用辦法。2017年起,上海將全面實施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反映了人才觀和質量觀的變化。而人才觀和質量觀的變化,同時也對深化高中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人才觀的轉變,將推進高中教育深層次變革。”市教科院副院長、研究員陸璟說,教育質量不只是體現在最后的學習結果上,而是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體現在學生的活動和行為表現上,是遠比分數更豐富多樣的學生能力和品質。在她看來,我們應該重新定義所謂“學習能力強”的孩子,一定不是那些聽話、安靜、記憶力強、解題能力強的學生,而是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提問和質疑,喜歡與他人討論和分享,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難能夠堅持,善于合作和解決問題的學生,因此,研究性學習的經歷對學生至關重要。
在曹楊二中校長王洋看來,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傳統高考”的重大突破,破除了“唯分數論”。既然要參加綜合素質評價,那么就要“真評價”,而不是“走形式”。四所高校率先公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使用辦法,讓綜合素質評價落到實處,體現了上海高考改革的細化和深化。只有大學真正參與了,才能引領對中學教育的改革。在他看來,大學和中學需要緊密結合,中學要確保記錄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是大學想要的,大學要將需求說明與培養目標結合起來,高中應根據大學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和課程調整。王洋說,當學生未來走進大學,步入工作崗位,回憶起中學每個學期記錄的綜合評價信息,將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格致中學教科研室主任何剛認為,四所高校制定的使用辦法,指導思想明確、內容全面、原則清晰、使用范圍與方法合理,不約而同地表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高校招生錄取中的重要意義。以文件的形式規范使用方法,為基礎教育階段進一步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他看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其實是一個準入和基本要求,中學可以根據高校的使用范圍和方法,有針對性地提出校本化的核心指標,不必面面俱到,從而制定符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配套方案。
對于正在推進中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使用,高校報以很大關注。“對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記錄,我們理解,其意義在于全面反映學生成長的過程,體現學生綜合能力中,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考試里考不出的東西。我們學校對這一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使用辦法,也在醞釀完善中,并將于年底公布。”上海財經大學招辦副主任彭曦說,由于綜合素質評價具有“非分數化”的特點,它更適合作為“海選”型篩選、多元參考信息之一,這樣的作用雖然是限定性的,但在高考改革進程中,是一種有益的進步。
不少業內專家表示,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兩依據一參考”,切實推動了中學的素質教育,打破了文理分科的界限,提升了中學生憑借個人興趣和特長自主規劃、選擇學科專業和發展目標的意識。為此,高校可在“兩依據”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全面了解學生興趣與特長,考其所長、考其所好,變以往單一的“結果評價”為“過程評價+結果”的評價體系。高校以此更能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表現,有利于選拔與高校學科專業培養目標相符合的學生,由此也推動了高校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改革。上海能夠率先開展這一探索,得益于基礎教育具備一定優勢,這一片好的土壤,給改革提供了支撐。
堅持育人為本、客觀公正、科學選才,是上海高考改革推行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價值導向。有觀點認為,在改革的實施過程中,全力保證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不僅需要學校努力,還須依靠家長、學生乃至全社會等多方共同監督促進,只有確保公平、公正、公開,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