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徐匯區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統率先設立“改革創新獎”,首批18個項目獲獎。記者發現,學校獲獎項目多數與課程相關,從學生需求出發,給他們提供“多選題”。
根據學生能力重組教材
啟新小學“教材統整”堅持了10年,將本不起眼的學校帶上了優質教育之路,教學質量排在徐匯區公辦小學前列。
10年前,地處城郊結合部的啟新小學是一所薄弱公辦校,生源大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校長嚴一鳴到任后發現,老師教學方法老套——拿著一本教材照本宣科,不管是不是適應學生水平。
“教改就從教材做起,惠及到每一堂課。”嚴一鳴告訴老師,沒有一本教材能夠適合所有學校和學生,應該根據學生特點加以 “活用”。各學科老師進行“教材統整”,根據學生整體水平重新編排知識點。許芳老師發現,一、二年級在計算教學中引入了應用題,但因為不講數量關系,到三年級學復合應用題時,給學生增加了難度。重整教材后,許老師在低年級列入數量關系教學,這一鋪墊讓學生到高年級時學應用題更順手了。英語老師根據學生水平,重新設置的低年級教材降低了難度,刪去牛津教材中一些深奧文章,增加容易理解的生活場景小短文,讓學生跟得上進度。
統整教材,不靠加班加點集體補課,沒有大量練習突擊。老師增加自己負擔,減輕了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教學質量上升。學校原來沒有一名區層面骨干教師,現在高級教師就有4名,一些老師成了區學科帶頭人。
小學有了自己的“慕課”
每所學校都有拓展活動課,但將拓展課“搬”上網絡平臺的并不多。今年,匯師小學開發了一套拓展型課程數字化學習平臺,老師和學生“線上線下”互動頻頻。
上學期,四年級學生周云在網上選了孫建英老師的種植栽培課,任務是種土豆。孫老師將土豆種植的過程拍成了照片和視頻,上傳網絡學習平臺。“肥料怎么選擇”,“種土豆會有蟲子嗎”……上完實體拓展課,一有疑問,周云在家隨時借助網絡向老師咨詢。
校長宓瑩介紹,學校有70多門校本拓展課,從中選擇了20門課進入網絡平臺,包括紙藝、種植、科學小實驗等課程。這些課程動手操作性強,授課老師提前拍攝課堂“微視頻”,學生也可登錄上傳最新進展,以圖片、文檔、聲音等形式提交作業,老師在網上即時評價。
有意思的是,網絡選課系統給了孩子自主權,統一在學校選課,他們根據自己興趣選擇,家長不許代勞。“家長傾向于選學科類的,對學習有幫助的;可孩子們喜歡好玩、動手類課程。”老師們說,不管是以什么載體,課程關注的應是孩子的學習過程、體驗和收獲。
開發雙語融合課程
國內課程與國際課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在世界外國語中學,老師自主開發了一套雙語校本教材,在國內課程中融入國際課程理念。使用這套教材,既能參加中考,又能增強英語能力,這在初中并不多見。
自主設計課程,“底線”是不能耽誤中考。學校以非考試科目作嘗試,地理和綜合科學率先成為中西融合課程的試點科目。融合課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教材。起初,地理老師李俊借用美國原版 《世界地理》教材,幾堂課下來,由于生僻詞匯多,學生一籌莫展,課堂沉悶極了。“這套教材偏重于對各個國家、地區人文知識介紹,包括宗教、經濟等,遠離學生生活環境,他們理解起來有困難。”李俊說,初中生地理雙語教材應該語言淺顯,寓教于樂。“淘教材”過程中,他發現香港版教材語言難度稍低,適合學生互動。在融進一些本土和上海元素后,李俊將教材改編成校本課程。
雙語教學更注重融合中西方思維模式。科學課上,中國老師偏向于求證,而外國老師則喜歡讓學生多嘗試。世外中學科學課,每一堂課都有探究實驗。比如,講到“光合作用”時,影響光合作用的每個因素,老師都讓學生嘗試通過不同方法測試,做出判斷。以“探究活動”貫穿于整個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動手能力,正是融合課程要傳遞給學生的“養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