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壽縣,有一座特殊的希望小學,這里的教學設施和城市里的幾乎沒有兩樣。在18年的時間內,一支特別的支教隊伍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窗,了解外面的世界,使這里走出了大學生,甚至碩士、博士。這所學校名叫“金鑰匙”,出資建設學校,并在長達18年堅持義務支教的是上海海關的一群普通關員。
支教歲月雖苦猶甜
1992年,安徽暴發特大洪水,位于安徽壽縣古城西南40公里正陽關鎮建設鄉的淮建小學被洪水沖垮。一些孩子只能蹲在大壩上臨時搭建的簡陋庵棚內聽老師講課,更多的孩子面臨失學。1994年6月,上海海關了解淮建小學的窘況后,決定捐建一所希望學校。全關1699名在編干部職工、85名離退休人員、52名臨時工共捐款28萬余元。
1995年3月,在淮建小學的原址上,學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被取名為“金鑰匙”,這既是海關人的職業標志,又意味著讓祖國的花朵由此打開知識的寶庫。建校初期,師資匱乏,上海海關先后派出3批13名青年關員到希望學校支教,每批青年參與一學期的教學管理。
首批支教的海關關員戴從容和戴虹這次特地重回故地,她們告訴記者,去之前已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仍然有許多艱辛是超乎想象的。最難過的坎是上廁所和洗澡,她們要費力地泵出井水,用熱得快燒開后,找無人處輪流擦洗。
在100多天里,支教志愿者們為學校建起了圖書館,為孩子開設了英語、唱歌、舞蹈興趣班。
18年后師生喜重逢
“戴老師!”“啊,是璞玉!不認識了不認識了!”與戴虹相擁而泣的姑娘叫孟璞玉,18年前,她還是壽縣金鑰匙希望學校的四年級學生,戴虹則是她的老師。兩人手拉手回到當時的教室,還是難掩激動的心情。“為什么這么多年不跟老師聯系?”戴虹問。“因為以前老師對我特別好,我自己給自己定目標,有一天能夠表現很好的時候,才跟老師見面。”小孟答道。其實,小孟現在就在上海寶山的一所專門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弟的民辦學校里做老師。這次聽說戴老師要重回學校,就立刻趕回壽縣,只為見老師一面。
“感謝戴老師的英語課,現在我來到上海,也成為一名教師。”孟璞玉告訴記者,因為深受她們上課風格的影響,現在自己上課時也是充滿親和力。
結對助學接力不斷
除了去當地支教的海關關員,在上海,一群海關青年在了解到希望學校的部分學生家境貧寒、學業難以為繼的情況后,又自發組成了“1+1”愛心結對,先后共資助希望學校的72名特困學生完成學業。
有的海關青年一直與結對學生保持著書信往來,有的還在資助期間赴當地探訪受助學生,這些都給學生及其家庭莫大的鼓勵和安慰。優秀的學生還能獲得海關提供的“上海夏令營”。
如今的金鑰匙希望學校已經矗立起了3幢嶄新的教學樓,教室內還配備了電腦、投影儀、遠程教學設備,容納了500多名鄉村孩子就學。
學校校長張傳利說:“目前我們學校把周邊地區的適齡兒童都吸收來了,現在我們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達到百分百。”然而支教的步伐并沒有停止。每年,上海海關的青年團員仍然堅持前來為這里的孩子上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