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9月11日消息:據《勞動報》報道,周美琴是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和許多教師一樣,教書育人是周校長和全校80余名教師的職責;和許多教師又不一樣,因為教學對象的特殊,他們需要付出更多、探索更多、創造更多,用真情真意來呵護住一顆顆純凈的心靈。
關懷滲透進每個細節
一旦你走進校園,便能感受到這所學校濃濃的人文關懷氣息。每一條走道都安裝了雙側扶手、廁所里設置有臥式便器、教室里全部是特制桌椅……“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這里也是他們的家,在家怎么能感覺別扭呢?”
2002年,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正式成立,其也成為上海市唯一一家能夠為聽障、智障、腦癱等多類殘障學生提供教學服務的綜合型特殊教育學校。“說實話,我們也是零基礎起步,許多方面開始根本預計不到。”周校長坦言,學校最大的特點在于把腦癱兒童納入了招生范圍。因為腦癱兒童通常伴有肢殘,上學對于他們來說是件“奢侈”的事,從全國來看,也沒有現成的教學經驗可供借鑒。“從教材教具到教學方法,都要我們獨立探索。”
探索從最細節之處開始。桌椅可能是外人看來最容易解決的基礎教具,然而就是這簡簡單單的桌椅,卻耗費了教師們大量精力。在建校之初,腦癱學生和聽障、智障學生一樣,使用普通桌椅,但是問題來了。近90%的腦癱學生需要依靠輪椅代步,但普通桌椅桌面光滑,椅子沒有扶手,學生沒有著力點,很難支撐站立。開學沒多久,教師的意見如雪片般反饋到周雪琴的耳朵里。“改,必須要改!”周雪琴帶著全校老師搞起了研發,老師們自己提創意、畫圖紙、做樣板,再聯系廠家定做。一番“研發攻關”后,腦癱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專用桌椅:雙層桌板、兩側扶手、椅背鏤空。用上新桌椅的孩子們開心地笑了。
既是老師也是“醫師”
對于這些特殊的孩子,學校不僅要教授他們知識技能,還要為他們提供康復性的訓練,這就是浦東特殊教育學校獨特的“醫教結合”路線。為此,老師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個個都掌握基礎的護理知識,這種技能曾讓同行們甚為驚訝。
在一次公開課上,一名學生突發癲癇,這一意外狀況嚇得旁聽的外校老師手足無措。此時主講的袁老師卻異常鎮定,奔到孩子身邊,一邊熟練地對孩子展開急救,一邊囑咐同事通知駐校醫師,沒幾分鐘,孩子的癥狀便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袁老師的鎮定冷靜與急救技能則讓同行豎起了拇指。
像母親般關愛學生
教學要用腦,更要用心。昨晨7點,路秋鳳就收到了教師節的第一條祝福短信:“真沒想到第一條短信會是這孩子發來的。”小朱是路秋鳳剛剛送走的畢業生,也是這條短信的發出者。提到這孩子,路秋鳳笑言自己是又愛又恨又擔心。
路秋鳳是校工會主席,也是有著20多年聽障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聽障孩子因為難以用語言表達,所以容易情緒急躁,而這個孩子脾氣特別倔。”小朱的犟脾氣也和家庭有關,因為在溝通上不得要領,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常常以斥責收場,這加劇了小朱逆反心理的滋長。“不聽課也不聽勸,成績上不去,還總亂發脾氣。”即便如此,路秋鳳從沒放棄過他,在學業上她絲毫不放松要求,而在生活上她像個母親一樣悉心關照,發現孩子好幾天穿同樣的衣服,她甚至自掏腰包給孩子買來了新衣。而另一位幫手的出現,則加速了小朱的轉變。
“愛心媽媽”是學校的特色活動,申俊選擇做小朱的“愛心媽媽”。在她和小朱的世界里,他們是師生,更是情同母子的朋友。學習不好,申俊摟著他的肩鼓勵;成績進步了,申俊悄悄給他送來獎品;見他情緒不好,申俊又成了知心姐姐……在路秋鳳和申俊的共同努力下,小朱逐漸解開了心結,不僅情緒越來越穩定,成績也直線上升,這個曾讓人擔憂畢不了業的“搗蛋鬼”,成功考上了技校,而老師也成了他一輩子都掛念的“親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