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8月21日消息:這里,上的是“微型課”。一間教室15個學生,書桌不是面對講臺,而是圍成一個圈,學生說話有時比老師還要多。這里,到處是談論和爭辯,話題很多,有大生產時代的垃圾和污染管理、復雜金融體系的經濟穩定、電影世界的人性認知等。昨天,來自全國幾十所高中的350名學生從“小哈佛”畢業了,他們齊聚上海中學,參加的是由哈佛大學等舉辦的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7天時間里,體驗了哈佛式教育。
大胡子教授課堂煮蛋講物理
“這里有多少人不喜歡物理?”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大衛·韋茨走進教室,提了個問題。講臺下,學生們的手齊刷刷舉了起來。留著一嘴大胡子的大衛教授“賣起關子”:“那就讓你們愛上物理。”他拿出鍋具,當起廚師,在學生面前熟練地烹飪出水煮蛋、溫泉蛋和水滴蛋。從外表上看,幾個蛋沒有區別,輕輕敲開蛋殼,卻發現,水煮蛋的蛋黃和蛋白都是固體,而溫泉蛋和水滴蛋的蛋黃還是黏稠的液體,涌出蛋殼。“這是煮蛋的水溫和時間造成的差異,有意思嗎?”大衛教授開設的“烹飪中的科學”,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他把原汁原味的課堂“搬”了過來。
“教學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哈佛教授給南洋模范中學高二學生吳文豪的感覺是“魔法師”,他們上課,不急著搬概念、寫公式,而是帶上工具箱,不停地做實驗。學生們還要應付教授們千奇百怪的問題:“看見巧克力,你想到了什么?”“防止插隊,你有什么好創意嗎?”面對洋教授們的追問,中國學生憋紅了臉,為的是向他們“發起進攻”,問倒他們。吳文豪說,哈佛教授不要求高中生成為解題高手,但要成為一個提問題的高手。
我不贊同你,你能駁倒我嗎?
面對問題,學生說出答案,教授們通常會搖搖頭說“NO”。“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你的想法’。”中美課堂給河北唐山一中王紫璇的感受不同:中國老師提問時,希望你說出的是標準答案,而美國老師對答案并不看重,他們希望聽的是,“你為什么這么想”、“有何依據”、“我不贊同你,你能駁倒我嗎?”比如,在討論賣腎的問題時,有學生堅持說不能賣,被教授逼急了,脹紅了脖子說出“這是國家法律規定的”,哈佛老師卻仍然不滿意。當有學生說出“身體是無價的,豈能用金錢來衡量”,他們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哈佛教育希望培養有想法的年輕人,與沒有想法相比,他們更不能容忍剽竊他人的想法。”從七寶中學畢業的常帥如今已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大四學生,也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她說,在300多名入選者中,有個別學生因為抄襲問題,被哈佛大學主辦方拒之門外,雖然他們的履歷都很優秀。學生峰會入選者都被要求提交一篇讀書筆記,校方發現有的學生讀后感摘抄的是百度百科、豆瓣網等內容,卻沒有標注原文出處和作者名。常帥說,去年,哈佛大學一門考試,100多名學生僅僅因為在開卷考之前互相核對了筆記,結果答題相似,最終全被處分。三年的學習,哈佛留給常帥最大的感受是,“無論何時,思維要是獨立、解放的,不能人云亦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