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當然好。但要說不去美國,就會被比下去,就會分在下一層,卻也未必。美國有很多地方好到令人頭暈,但美國初等教育有很大缺陷。國內認為美國教育培養批判性思維而不是死記硬背。但是,如果腦袋是空的,沒有足夠的死記硬背知識,他的批判必然也是空的。
近日,去一所美國大學開會。校園里見到一些中國新生,按習慣問國內哪所大學畢業的,竟有一多半答:高中畢業來讀本科。真是“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中國留學生的組成大變化了。
既然有這么多人出國讀本科,勢必形成輿論,甚至攀比。《中國青年報》8月23日《金錢鋪就美國大學路》報道中,一位經濟不寬裕的同學說:“好像從出生起就被分層了,有錢的同學可以出國讀大學、讀高中、讀初中,我們想都不敢想。”一名留學中介人員也感嘆:“他們的真誠令人感動,他們的努力讓人嘆服,他們的懂事讓人流淚”。擔心那些家庭無力承擔留學費用的優秀學生受不住失望打擊,他“總要勸阻他們的留學想法,因為獲得獎學金實在太難了”。
去美國,當然好。但要說不去美國,就會被比下去,就會分在下一層,卻也未必。杜甫《戲為六絕句》云:“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批判性對待各種潮流,親近知識的正道,以中美多師為師,自是最理想。若為申請美國大學,放棄高考,將高中的時間都用在考托福和滿足美方升學要求上,卻只是從中國單師轉向美國單師而已。
美國有很多地方好到令人頭暈。比如,許多美國人有著比小說更神奇的家族故事。認識一位醫生朋友。其祖父在德國納粹(所謂“國家社會主義”)時期被抓進集中營。作為醫生,要給被關者治病,行動相對自由,他設法逃了出來。那時有幾個拉美國家開門接納歐洲白人,祖父逃到智利。1970年智利左派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上臺。其父已是醫生,一聽“社會主義”又來了,打打包就逃到加拿大,然后轉來美國。他家三代人,祖父是德語名字漢斯;父親是西班牙語名字胡安;朋友美國出生,取英語名戴維。在美國,就是不上學,天天混在街上,聽各路人等講講他們漂流世界向美國的經歷,學到的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和歷史地理等知識,都比國內十所大學所能提供的還要多十倍。
但美國初等教育有很大缺陷。國內認為美國教育培養批判性思維而不是死記硬背。一位美國同事的兒子是中學辯論隊成員。一次,辯論“美國是否應該援助巴基斯坦”,他抽簽抽到正方。料定其對手沒什么地理知識也不會想到看地圖,本人建議他上來就問巴基斯坦在哪里?巴基斯坦西部與伊朗接壤,北面與阿富汗毗鄰。美國在阿富汗打仗,與伊朗則有可能打仗,應該盡量跟巴基斯坦搞好關系。結果一招就勝了。你看,反方盡可批判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但是,如果腦袋是空的,沒有足夠的死記硬背知識,他的批判必然也是空的。
如果心思不在中國高中,就會錯失很多知識,特別是有關邏輯和統計的那些今后最有用的數學知識。不久前,筆者在微博上與某旅美學者有過一個回合的交往。《經濟學人》中文微博摘錄其雜志一篇書評:“美國的社會流動比其他國家更難:丹麥收入最低的20%群體的子女,有四分之三能在成年后擺脫困境;在被認為階級分明的英國,比例也有70%;而美國卻還不到60%。”該學者認為這是北歐制度優越的表現。其實,如果具備中學數學程度,不用拍腦袋就知道那篇書評的論證有問題。
單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之子女有75%在成年后爬出這一群體,甚至都不需要經濟發展。假設經濟衰退,丹麥收入最高的20%人口之子女有75%因破產而掉下收入最低群體,就會把原來屬于該群體的人擠出75%。如果爬出去的75%說明制度優越;那么從收入較高群體掉下來填補空位的人怎么說?爬出者多;則下掉者也多,這是否說明制度低劣?從這樣的統計了解社會流動,必須考慮爬出和下掉各種具體情況。與其搞得這么復雜,還不如簡單地問:沒什么人際關系的新移民子女,要是也有依靠個人努力追求幸福的清教式動機,他們在經濟上超越父母的幾率有多高?——這就是本人向那位旅美學者所建議的。
從這一角度觀察,結論大概會和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新小說《追日》(Solar 有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中譯本,黃昱寧譯)里,男主角的感慨差不多:只有在美國,一個外國人,才能憑著利用太陽能的新點子,從地方政府那里批到一大塊地,并且非常順利地申請到大筆風險投資。
即使知名如《經濟學人》周刊,即使扛著為低收入者發聲的“政治正確”大牌坊,也不可能比數學更權威。中學數學程度是基礎的基礎。這個基礎沒夯實,堆上再多的花花詞藻,也是要倒的。學好國內中學所能提供的基礎知識,即使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盡早留學,你仍然可以確信自己確有所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