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校并不像傳說中那樣,對學生一味鼓勵,仿佛他們個個是天才,事事可以自由發揮。在美國,不同的學校各有差距,學生自然也排名次,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比如美國學生努力加入的“國家榮譽學會”,基本上可以稱作美國式“三好學生”的模版。“國家榮譽學會”,簡稱NHS,成立于上世紀20年代,如今不但遍及美國全國,連加拿大也被涵蓋其中,學會分初中部和高中部,每年一評,獲得其成員資格便意味著躋身于最優秀的中學生之列,這不但是一種驕傲,也是個人今后發展的一種資本。
NHS的評選有嚴格標準,章程上明確規定,入選的學生要在四個方面達標:學習能力、領導能力、社會服務意識和個人品性。相形之下,與我們一直沿用的“德、智、體”標準,還真是異曲同工。
分數才是硬道理
NHS將學習能力放在首位,學習能力當然還是用分數來衡量的。只是美國學校評定分數的方式不是“一考定終身”,而是采用一種綜合評定方法,簡稱GPA,從小學一直沿用到大學。GPA的基數是“點”。學生出勤情況、完成作業情況、作業評分、平時測驗和大考成績等等,都分別被量化為不同的點數。遲到、曠課、沒做作業等,又都會被扣不同數量的點。GPA則是根據“級”綜合評定的。每門課有各自的GPA,最后評出學生總的GPA。GPA的最高分數應該是4。但美國學生選課自由,如果選了超出本年級程度的課,在評GPA的時候,該課目的GPA自動上升1分。有些智力超群的孩子,總GPA就完全可能超過4。GPA分是滾動式疊加的,上一年級的GPA自動計入下一年級,逐年類推。申請大學時,高中階段的GPA是學校錄取最重要的參考之一。一般來說,申請一個不錯的大學,GPA需要3.0以上,差不多相當于平均成績80分。
美國也有與我們類似的高考,稱為SAT。SAT分一類和二類。除非要考特珠專業,如醫學,生物之類,大部分的學生,參加一類考試就可以了。一類SAT就考兩門課,英文和數學。每門課1200分,總分2400。SAT一年有數次考試,高中階段的任何時間都可以參加,每次交費25美元。不少孩子在高中三年級(美國的高中是四年)就開始到SAT考試中去實戰了,目的是多考幾次,申請大學的時候可以挑一個自己滿意的成績寄過去。
美國的這種分數綜合評定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緊張,又使“臨時抱佛腳”變得不可能。好成績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一點都不能松勁,是一種典型的外松內緊。
想辦法讓人聽你的
在美國人的概念里,天才就要有領導能力,不但要研究出成果,還要想辦法說服那些笨蛋正確使用你的成果。因此在培養尖子生方面,美國人非常注重領導能力,從學校到家長都是如此,稱得上是從娃娃抓起。美國家庭一般都是多子女,年長的孩子從幫助父母管教弟妹開始,就初步確立了領導能力。有些孩子由此逐漸將自己的領導能力擴展到鄰里和學校。學校里的各類課外小組為學生培養領導能力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有志于此的孩子往往會力爭成為某個小組的組長,更有雄心的,就自己組織活動,拉同學參加。
讓別人聽你的并不容易。領導能力首先與自己的能力一脈相承。自己即使不是最出色的,也應該是最出色的之一。同時要有權威性,善于溝通協調,還要有一副好口才。有的學生為此專門參加學校的辯論小組。為培養和顯示領導能力,學生們可謂各顯神通,不少家長也參與進去。有的父母為幫兒子的忙,花錢買一個乒乓球臺送給學校,為的是讓兒子動員自建乒乓興趣小組。目的正如他們自己所說的:為了簡歷上好看點。
與此同時,美國教育也非常重視另一面:對權威的尊重。簡而言之就是,不能讓別人聽你的,就要學會聽話。因為領導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人,包括相當一部分優秀分子,也需要聽話。所以美國學校也強調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服務社會很重要
美國人的思想基礎是愛國和信教,這注定美國培養精英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服務社會。在美國中學里,義務勞動幾乎可以看作是對學生的一種獎勵。NHS在各地學校的分支機構都與當地的慈善組織“掛鉤”,組織會員義務勞動。義務勞動的時間也是NHS會員能保住資格的重要參照。一般來講,NHS要求高中會員每年義務勞動的時間不少于19小時。每次義務勞動有專人登記,每個人參加過幾次,每次做多長時間,都有詳細記錄。沒有做夠義工時間的學生,第二年自動落選。
事實證明,服務社會的要求取得了良好效果,達不到NHS標準的學生,有很多也會在學校或住家小區尋找一些作義工的機會。有些學校為鼓勵學生,還特別設立本校熱心公益獎。由老師推薦,校長親自主持頒獎儀式,家長應邀參加。宣布獲獎名單時,會特別說明該生獲得幾個老師提名,獲提名越多,越有面子。
參加義務勞動的多少,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不少大學招生和企業招聘時,都會將此作為一個重要參考。在華盛頓時有同事就開玩笑說,16歲以下的孩子干活,付工錢就是雇傭童工,是違法行為,不付工錢反而是培養孩子,是高尚行為了。
教育崇尚“自律”
美國人相信“成事在人”,對個人品性十分重視。品性的概念包括人的能力、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等。NHS選會員,個人品性的要求也很高,要舉止得當,對自己要求嚴格,又能與人融洽相處。在行為規范上,美國教育最崇尚的是自律。小學老師往往很少批評學生,目的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希望培養他們自律。其實,美國老師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批評學生,只是采用的方式比較溫和。對表現突出的學生,他們絕不吝嗇表揚,“太棒了”是口頭禪。也有的老師會半開玩笑說,你再不表現好點,我就給你媽媽打電話了啊。總體做法,類似我們說的“響鼓不用重錘”。
美國老師比較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學校也設有各種獎項,中等以上的學生都有可能拿個一兩項。每種獎勵都煞有介事,有獎狀證書頒獎儀式,榮譽感很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