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畢業后創業,成功則功成名就,失敗也是一次生活閱歷。那你知道在英留學的國際學生,如果想創業,可能會獲得哪些支持嗎?在英國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下面查字典新聞網小編為大家簡單介紹。
時下的年輕人最為熱衷的兩件事,一個是“出國”,還有一個是“創業”。這波人里頭,我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我前往英國留學,2016年年初正式畢業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2015年11月底,在還沒有畢業的時候,拿到了學校頒發的Tier 1 Graduate Entrepreneur Visa, (畢業生企業家簽證)。創業,是我目前專注的事情。從做出創業的決定,到準備商業計劃書,我花了半年的時間,從孤軍奮戰到組建自己的團隊,又花了三個月左右。成立公司到公司正式運營的這半年以來,我不僅堅持了下來,還做得津津有味。
對于中國學生在英國創業的事情,我觀察了很長一段時間,對此深有感觸。
“真移民,假創業”?
我有不少朋友,出國留學個三五年,畢業后選擇回到國內創業,但是在國外創業的還是少數。但不可否定的是,一畢業就選擇在海外創業的中國學子,也是一個不斷在增加的群體。據了解,2014-2015年,每七家英國初創企業中就有一家是外國人創立,所占比例達到14%。在數量眾多的外來創業者中,華人創業者數量排在第五位,大約有25000人。據統計顯示,英國華人創業者中,“80后”占到了67%,“70后”有18%,“90后”的新生力量已經占到了15%。
據我觀察,這個群體中“真移民,假創業”,和真心想要通過創業干一番大事的人各占一半。前者可能不會在乎自己的創業公司會不會盈利,畢竟他們想達到的目的只是在英國留下來,如果他們的企業本身不盈利,可能還會有其它的辦法讓企業的賬目不那么難看,比如,家里有充足的贊助可以讓他們在留學后舒舒服服地待在當地。而對于后者而言,他們是真的需要讓自己的企業活下來,其盈利可以維持他們的生存。
當然,開辦自己的餐館、外賣店、超市、也是創業的一種類型,但是和具有創新性質的初創公司,還是有所不同。有數據顯示,英國的華人創業者有24%選擇了廣告和媒體,19%選擇了教育,18%進入咨詢領域,而在英國本土相對主流的互聯網和高科技領域,則各只占11%和7%。
很多人說,國內目前的創業環境很好,因為“人傻錢多”,一不留神就能趕上投資人閉著眼拋來的天使投資。客觀地說,國內的創業環境較以前是有所發展,但在我看來,拿到投資的難易程度和創業環境的好壞是不成正比的。尤其對于缺少工作經驗、社會經驗,并不能很好地將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畢業生創業者來說,獲得投資并能證明他們創業的成功,反而是對于他們創業項目的考驗。
我的體會是,一個創業項目要想要成功,即持久的盈利下去,學會生存是第一位的。這個時候,他們在高校就讀時受的影響和剛準備創業時接受高校的幫助和創業開始時接受高校的扶持,就格外重要。
英國創業環境極優:
注冊一個公司只需花費15分鐘
建設創業環境需要三個維度,政府、企業、高校。英國政府鼓勵創業拉動經濟的做法已經啟動多年。英國在創業成本最低的國家排名中,名列世界第三位;在英國,注冊一個自己的公司只需要完成網上的填表流程,大概花費15分鐘左右,也不需要實繳注冊資金,只需要提交一個20鎊的網上注冊費用。
在運營企業的便利性的國家排名中,位居世界第八位。目前來說,英國仍擁有全歐洲最大的資本資源,英國所在的時區也可以保證同時和亞洲及美洲的客戶開展生意。反觀中國,在世界銀行發布的2014年全球經商報告中,中國大陸的經商易度排在全球第96位。這其中的差距不言自明。
英國商業競爭相對有序,也相對健康,并沒有很多非市場因素干擾。在英國,對知識產權的重視會減少各種企業之間的剽竊和惡性競爭的情況。
以上的這一切,都是創業者能夠茁壯生長的肥沃土壤,英國也因此被公認為創業環境最好的國家之一,從而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年輕創業者。
英國的創業教育:
高校就是創業的孵化器
青年創業風險較大,不論在哪里創業,成功概率都不會太高。高校在此起到的作用,就是在早期為年輕人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環境。
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高校創業教育逐漸超越傳統,在英國政府的投資和引導下,實現了飛速的發展。1998年,英國政府發表《高等教育機構和商務機構》和《競爭力》白皮書支持大學科技園以及產業群發展。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久負盛譽的學府積極發展大學科技園。2008年,英國出臺了《創新國家》戰略白皮書,英國高校創業教育被直接納入國家創新戰略。
根據“英國高等創業教育指南”,英國的創業教育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即創業素質教育和創業實踐教育。前者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具有包括創業精神在內的創業態度和企業家素質;而后者則注重培養那些準學生企業家在創業準備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利于他們畢業后盡快進入并適應市場競爭。
關于教育的課程,英國的高校主要開設了兩種,一種是為了(for)創業,一種是關于(about)創業的課程:前者也被稱為核心課程,是與創業活動直接相關的課程。比如華威大學,就有“園藝和企業”這個課程。后者,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創業的理論和觀點以及技能的課程。近年來比較受人矚目的是卡迪夫大學的實用企業家課程,該課程有大約18個商業單元構成,其中有如“探索商業活動”“探索團隊發展”“在商界的職業生涯規劃”“高效人士的溝通和信息”這樣的單元。在2015年,幾乎每一所英國大學都開展了一門或多門的創業教育課程。
一旦在校生決定開始創業,即可申請大學孵化器的幫助。
大學的孵化器都是由學校全職專業人員負責管理和運營的。有的學校還專門設立獨立部門或機構負責運營。這些專業人員不僅具有相應的專業教育背景,而且有些還具有相應的從業經歷和職業資質。例如,劍橋大學的創業中心就是由劍橋大學自己全資注冊的公司—“劍橋企業”負責運營的。該孵化器共有專職人員30人,其中董事長由原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院長擔任(從這一點足可以看出劍橋大學對孵化器的重視程度),執行主任2人、非執行主任5人、行政秘書1人、資深管理咨詢專家8人、由投資專家組成的投資委員會專業委員13人。以筆者所在的布里斯托大學為例,該校針對在校生的孵化器名為“Basecamp”即“登山大本營”, 作為創業實踐的教育基地,它為不具備市場經驗的學生提供相當專業的輔導和服務,如從創業起步開始的行業市場知識和創業技能的準備、工作體驗、融資等專業知識支持、校內外合作伙伴關系支持以及物理空間 等。
各個高校的孵化器之間的合作也非常緊密。比如,坐落于布里斯托中心火車站旁的企業孵化器被稱之為Engine shed(機車庫),它連接了這座城市中所有大學的學生自創企業孵化器,也因其交通便利而吸引了其它城市的孵化器和獨立企業的關注和入駐,常年也會舉辦推介會、公益講座和社交活動來服務年輕的創業者。
另外,高校中的學生組織。如各種類型的“創業俱樂部”也很常見,他們在創造了多樣化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企業家,了解市場,了解社會。如通過早餐會或者創業聚會等活動將潛在的大學生創業者與已經起步的企業家聚在一起,讓學生了解企業家如何識別機會,如何分析問題,并通過與企業家的接觸了解企業和市場,加快他們成熟與成長的進程。
高校也會舉辦不同的Networking活動,比如校友企業家酒會、餐會,讓校友和學生創業者有機會進行溝通。
此外,很多高校也會給在校生提供一對一的創業輔導。比如布里斯托大學就規定,在畢業生創業的前3年,可以與孵化器簽訂合同,以郵件、電話或者面談的形式接受創業導師的輔導。這些導師通常是一些校友資源,或者是當地的商會和其它非營利組織的顧問,為創業的年輕人提供經驗、知識,甚至是技術上的作用。當然,最重要的是,導師們帶來的人脈是最為創業人所重視的,與自己創業領域相匹配的導師非常難遇到,但是總能在分母擴大的基礎上碰上好運氣。
畢業生企業家簽證:
鼓勵創新者在英創業
畢業生企業家簽證,也是英國政府為畢業生創業者提供的一種支持。其目的是鼓勵那些擁有創新觀點和創業技能且不具有英國居留資格的優秀畢業生在英創業的一種簽證類型。
英國高校有資格為其畢業生提供層級1(Tier 1)的畢業生企業家簽證。2016年,英國高校有1000個頒發簽證擔保的機會給學生,任何專業的畢業生只要有大膽創新的創業想法,就可以向學校申請該簽證的擔保。我當年就是通過提交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改變“國際學生在英國留學融入難現狀”的商業計劃,并參加學校國際辦公室和孵化器組織的答辯而獲得擔保的。一般每個學校有10個擔保名額,這些可提供擔保的學校一共有103所。
獲得簽證的創業者,是孵化器重點關注的對象。在批準其國際學生獲得簽證之前,每一個高校根據標準來對他們的商業計劃書,對商業計劃書的展示進行審核。在頒發簽證之后,高校也會對其扶持的創業團隊進行檢測和評估,評估內容可能包括平臺是否已經搭建好、產品足夠成熟和未來潛力等,當然最重要的是企業的盈利狀況。當然,評估是為了更好地為創業者提供進一步的幫助,只要創業者還愿意堅持下去。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關介紹,相信同學們都已經有所了解了。如果需要更多相關信息,請繼續關注查字典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