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進寬出”的中國體制、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以應試為目的的教學目標能否適應新市場的需求?中國教師在馬來西亞用英語給中國學生上課,這種場面感覺有點中國特色的國際化,BBC會不會借題發揮,拍攝一部叫“中國大學來了”的紀錄片呢?且聽小編給大家分析分析。
1921年,馬來西亞華僑陳嘉庚在廈門創建了廈門大學。而2016年,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在吉隆坡南郊正式開課。近百年的發展,廈大正式走出了國門,這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
中國傳統文化推廣,已經從國外高校的“孔子學院”走向海外中小學的“孔子課堂”。如今中國知名高校破天荒地在國外建立校區,使國內學歷、學位教育延伸到馬來西亞,也算是中國大學國際化的又一個里程碑了。
毋庸置疑,官方的嘖嘖之聲不絕于耳,而且將此次“壯舉”提升到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度。
不過,六百年前由大明王朝策動的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最終以中華帝國“正其義,不謀其利”的“政治游行”來“感動”和“征服”世界。結果又如何呢?15世紀全世界無與倫比的巨大船隊,在二十八年間的巡回表演后,中國近海卻在“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中趨于沉寂。
2016年8月27日,《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網的相關報道中提及廈大的馬來校區是not-for-profit,即非盈利機構,讓人感到這似乎是另一種形式的“孔子學院”,純而又純的文化輸出。
3億美元的第一期巨額投入,大部分來自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不折不扣的“國家意志”的烙印。
維持這個高成本的海外校區,招生自然很重要。廈門大學招收馬來西亞當地學生、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的“三步走戰略”的順序恐怕已經在調整了。2016年2月開課時180多名馬來西亞當地學生入讀本科階段。而現在,500名中國高考新生已經在進行“英語集訓”,準備9月入學。
中國學生很可能成為廈大馬來分校的主要生源,這里的全英文授課(中醫、中文課除外)形式、國際辦學環境、相對低廉的費用,是吸引中國學生的賣點。
至于國際學生的招收,可能要放在次要位置了,因為廈大馬來校區面臨著來自國際知名大學的強有力的競爭。英國諾丁漢大學、南安普頓大學、赫瑞·瓦特大學、雷丁大學、紐卡斯爾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蒙納什大學等9個國際大學已經捷足先登,在馬來西亞開設分校,這些大學的官網上都有馬來校區的頁面,面向全球招生。
從教學體制來看,至少三分之一的師資來自廈大,這似乎意味著“中國模式”的教育將以英語授課的形式平移到馬來西亞。“嚴進寬出”的中國體制、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以應試為目的的教學目標能否適應新市場的需求?
中國教師在馬來西亞用英語給中國學生上課,這種場面感覺有點中國特色的國際化,BBC會不會借題發揮,拍攝一部叫“中國大學來了”的紀錄片呢?
之前《中國老師來了》一片中,在英國中學里,中國老師相對落后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他們純熟的英語和光鮮的外表下,構成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矛盾體。
沒有人愿意看到,硬件設施完善、優美舒適的廈大馬來校區,傳播的還是國內那一套被證明無效甚至有害的“軟實力”。
如果從宏觀層面分析,廈大馬來校區恐怕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倒逼機制”。隨著“211”、“985”體系的終結,“雙一流”建設成為中國高校的重要支點,其中國際化部分有明確的指標與界定。不去直接面對國際競爭和教育體制的摩擦,我們還可能滿足于過往的經驗和習慣,把“中國特色”生搬硬套地嫁接在國外的教育環境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