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安定下來的大陸學人們,許多就把父母接到美國來“探親”,主要是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然,也有父母順便來幫忙帶帶孫子輩的。
我也趁著老媽還能走動,把老人家接來了。
老媽自己單獨一個臥室,什么時候睡,睡到什么時候起,全隨老人家的心。居住區安靜得白天都沒有聲音。媽媽身體不好,成都冬天陰冷,每年過冬身體就垮一節。這個冬天在美國過,整個房子溫度一年四季定在華氏70度上,媽媽帶來的大棉襖沒用上,習慣性地穿上毛衣還嫌熱。室外的溫度常常接近攝氏零度,室內我是穿著襯衣過冬,出外時再加一件風衣。
早、中、晚全給老媽開中餐,四川媳婦照著菜譜操練了十幾年,加上正宗的四川富林花椒,郫縣豆瓣辣醬,宜賓芽菜,家里的川菜也都是師出有名,原汁原味。附近有一家“成都飯店”特別地道,媽媽吃了贊不絕口,雖然回到家里忘不了說一句,要是能趕上媳婦的手藝就更好了。大家對此統戰手段莞爾一笑。帶媽媽去中國超市“大華99”,四川人愛吃的新鮮豌豆苗也能買到。媽媽說真沒想到這成都的農貿市場搬到美國來了。媽媽有所不知,很多中國農民搞勞務出口,到美國來經營農場,為全美華人超市提供價廉的農副產品。
來美國前,媽媽被忠告說可能看不到中文,到了才發現,家里衛星接收24小時CCTV中文節目,兩份中文日報,兩份中文雜志,還加兒子經營幾年的家庭中文圖書館。只可惜圖書館沒有什么小說。
媽媽真的很滿意嗎?不。新鮮勁兒一過,從來的第一個月起媽媽就想回家,因為這里太冷清了。白天,兒子媳婦都外出工作,孫女讀書,一個人在家沒人說話。出門溜達溜達,走好久看不見人。說街上沒人擺地攤,離商業區太遠。到最近的中國人家庭串門都得開車。有一天好不容易在住宅小區里看見一個中國婦女,激動地就想上去拉手,叫一聲親人呀。可這位“紅軍女戰士”不知道老媽“知心的話兒正在飛出心窩窩”,原來人家是來美國多年的新加坡人,中文的不懂,英文大大的干活。
晚上,我陪媽媽講幾句話,或媳婦陪著逛商店。叫女兒陪奶奶聊天兒,小鬼子說沒有共同語言。奶奶不懂英文,對美國文化不了解,有時還要擺譜訓話。小鬼子哪吃這一套,嘴巴一撅,一串洋詞出來,“What?I didn’t get it”(說什么呀,我不懂)。媽媽是北方人,不會做川菜,連做飯也幫不上忙。幫著洗了幾次碗,發現孫女的臉色不好看,這小鬼每天給中國奶奶盛飯,畢恭畢敬地端到面前,基本也是“戰略伙伴關系”,不至于拿臉色?原來洗碗是孫女掙錢的活,觸動了經濟利益。奶奶只好把碗放下,不能讓孫女“失業”。家里的活兒早就分了工,媽媽什么也插不上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