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時光流向金秋九月,1500多萬名人民教師迎來屬于自己的節日,讓我們把崇敬和祝福獻給他們。
在教師群體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扎根在中國半數人口生活的廣袤農村,為鄉村學童播撒知識的火種,讓鄉村文脈得以賡續。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鄉村教師。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教育發展史上,鄉村教師曾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等一批有識之士就把目光投向了鄉村教育,“鄉村教育是立國之大本”“學校是鄉村的中心,教師是學校和鄉村的靈魂”。他們躬身于鄉村教育實踐,成為現代鄉村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洗掉手上的泥土,走上三尺講臺,鄉村教師為億萬農民打開了知識文化的大門。
改革開放以后,初步解決溫飽的鄉村,對辦好教育迸發出強烈的渴望。“人民教育人民辦”,廣大鄉村教師與村民一道捐物、籌勞,白手起家,一磚一瓦重建了鄉村教育體系。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鄉村教師毅然投入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役中。從初步實現“兩基”到“兩基”鞏固提高,從西部“兩基攻堅”到“雙高普九”,中國用25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100年才完成的任務。奇跡背后,是幾代鄉村教師默默的堅守與付出,他們用樸實的信念和行動,撐起了鄉村教育的脊梁,鑄就了中國教育史上的豐碑。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教育無疑是強有力的引擎。世界銀行研究表明,勞動力受教育平均年限每增長一年,國民生產總值就可增加9%。我們不會忘記,一大批活躍在“中國制造”舞臺上的產業工人,正是在村小獲得了最初的文化啟蒙,感知了外部世界,是鄉村教師點燃了他們的夢想。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人力資源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千千萬萬無私奉獻的鄉村教師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助推了走向現代化的進程。
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精神,總有一種力量激勵著鄉村教師前行。被譽為“擺渡教師”的石蘭松,始終不忘教書育人的理想信念,堅持撐篙劃船26年,載著1000多名孩子駛向夢想的彼岸。大山深處的“掌燈人”支月英,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扎根鄉村30余載,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把終身學習當作信仰的化學老師楊再明,憑著一股鉆勁不斷提升教學水平,讓興趣成為高效課堂的催化劑。“最美老師媽媽”陳萬霞放棄縣城的穩定工作,回到家鄉創辦了全國首個留守兒童寄宿制村級小學,把自己的溫暖和愛心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鄉村教師用無悔的付出踐行著“四有”標準,成為新時代的一面精神旗幟。
(二)
然而,這個飛速巨變的時代,帶給人憧憬,也留下困惑。
城鎮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馳,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政策傾斜城市、人才會聚城市,城市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心、人人向往之地。在城鄉二元結構的撕扯下,鄉村與城市漸行漸遠。
鄉村所守護的文化正遭遇著不小的沖擊,身處其中的鄉村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城鄉教育差距、資源配置失衡等問題,制約著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當身邊的大量農村孩子涌向城市學校,堅守在鄉村的老師們難免有些失落。
而他們自己,從物質到精神,也面臨一些困境。“作為農村教師,我經常遭遇不被理解的尷尬”……全國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的聲音,道出了鄉村教師的真實境況。
無論是20載不間斷護送學生上下學的文天立,還是義無反顧扎根麻風村30年的農加貴,他們的奉獻精神無疑是偉大的,但僅靠堅守與付出,很難帶來鄉村教育的持久提升。晉升不暢、教學繁重、收入微薄……現實問題消磨著他們的職業夢想與從教激情。
相比外部困境,專業發展的“無力感”也困擾著他們。
慕課、繪本、機器人……城市課堂日益與國際接軌,而在很多地方,鄉村課堂依然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甚至在重演著30年前的故事。
我們清楚,中國教育最大的分母在鄉村,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短板也在鄉村。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打通教育現代化的最后一公里,要靠鄉村教師改天換地的雙手。
唯有有了經濟上的硬氣、專業上的底氣、文化上的睿氣,鄉村教師才能更好地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譜寫更加壯美瑰麗的詩篇。
(三)
作為擁有300多萬人的龐大群體,難道他們被遺忘了嗎?當然不是。對他們的困境,最感同身受的,最有緊迫感的,是黨和政府。
從中央到地方,從一攬子方案到各級各類實施細則,當前支持鄉村教師發展的力度可謂空前,全面覆蓋收入保障、職稱評定等硬性層面,以及職業尊嚴、幸福感等軟性層面,既見力度,又顯溫度。今年教師節,教育部還為鄉村學校從教30年的教師頒發榮譽證書,著力提升鄉村教師職業榮譽感,即是一例。
僅有一時的關懷自然不夠,如果把鄉村教師的困境比作一把鎖,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是真正的鑰匙。去年6月,國務院發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今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針對困擾鄉村教師的熱點難點問題,給出了有力的答案。
提高鄉村教師待遇,一直被視為解決所有難題的“抓手”。國家設了一條底線——“使鄉村教師實際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職級縣鎮教師工資收入水平”。中央財政為此專門下撥獎補資金,2015年、2016年分別達到22.8億元、29.8億元。在全國近600個連片特困地區縣,已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平均補助標準近300元,受益鄉村教師超過100萬人。
增加收入只是其一,國家對鄉村教師的支持是一套完整的“組合拳”: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并確保鄉村學校教師職稱即評即聘;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將符合條件的邊遠艱苦地區鄉村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全面解決鄉村教師的后顧之憂。
中央好政策,地方須給力。我們看到,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出臺實施辦法,因地制宜提出符合鄉村教育實際的支持政策。已有23個省份采取公費培養、學費返還等方式,每年吸引約3.5萬名高校畢業生直接到農村中小學任教。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鄉村教師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為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雄厚的師資基礎。
而提升鄉村教師專業化水平無疑是重中之重。“國培計劃”近年來持續走向深入,2016年將完成100多萬名鄉村教師校長培訓;2016年,中西部21個省份將招聘7萬名特崗教師。完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全面提高鄉村教師職業素養和師德水平,正在一步步推進。
當一項項政策走下紙面,我們有理由企盼:鄉村教師的荷包更鼓,職業發展的機會更多,臉上的幸福感更足……
(四)
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在時間維度上,這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一小步,卻是鄉村教育的一大步。
在這跨越式的一步中,鄉村教師將以新的形象出現在他們奉獻的土地上,成為這個時代的“新鄉村教師”,成為一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站立的人師,而不是帶著“病痛”的教書匠。他們要選擇新的路去完成自我的轉型。
新路在哪里?在追求卓越的專業發展。
“中國可以沒有阿里巴巴,沒有馬云,但是不能沒有鄉村教師”,這是馬云對鄉村教師的禮贊。鄉村教師要亮出自己的“手藝”,來面對新的時代。苗族教師楊丙俊把自己民族的民間文化和經典《論語》帶進課堂,讓偏僻山區的課堂靚起來。這是楊丙俊的“手藝”。讓優秀的教師到鄉村去,讓鄉村的教師獲得專業培訓,成為優秀的教師,這是國家和社會新的選擇。激活鄉村教師專業追求的內在動力,乃是鄉村教師重塑形象的第一步。
新路在哪里?在更新現代教育觀念。
“85后”鄉村女教師黃琴從網絡、報刊汲取新鮮知識和觀念,運用到日常教學中。這是黃琴在閉塞的鄉村獲得教育想象力的方式,她要實現自己的“現代化”,并以培養具有自由、獨立、開放等現代文明基本素養的人為使命。對很多仍在教育“溫飽”上掙扎的鄉村教師來說,這將是一個艱難的歷程。在復雜的鄉村現實中,地域文化、民族習俗與信仰、經濟水平等種種因素糾纏在一起,讓觀念的“突圍”成為一場攻堅戰,這是鄉村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路在哪里?在以教育讓鄉村更美好的實踐中。
散落在鄉野里的校園和校園里閃爍的“燭光”,乃是照透鄉村蒙昧的力量。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提出“鄉村校長計劃”,要培養一代具有優秀領導力的“鄉村教育家”。培養鄉村教育的“陶行知”,也是全社會共同的長期目標。“燭光”暗淡,是因為時代的“欠賬”,而現在時代正把這筆“欠賬”還上,鄉村教師將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己的“轉身”。只有鄉村教師的專業轉型和精神重塑在教育實踐中獲得日益豐碩的成果,鄉村教師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教育推動者,成為美好鄉村的建設者。
把握當下,面向未來。鄉村教師將為他們腳下的土地奉獻愛與智慧,成為改變一個人、一個鄉村命運的智力支持者。他們是實實在在的鄉村教育實踐者,而他們當中優秀的人,將成為改變一方水土的“鄉村教育家”,成為鄉村發展的新脊梁。
這是時代的期許,也會是鄉村教師對自己的新期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