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小學體育教學的課程設置,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鉛球、跳遠、1000米中長跑這些傳統的運動項目,可是這些同學不“感冒”、自主鍛煉不方便的運動項目還有必要繼續留在中小學的體育課堂上嗎?競技運動的培養模式適合全體學生嗎?舊的測試標準能夠科學真實的反映當代青少年的體質狀況嗎?今天(5月4日)上午,在華東師范大學“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中小學研究基地成立大會上,您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據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朱自強在成立大會上介紹,“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主要工作是圍繞中國青少年健康素質下降、體質健康評價方法、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不完善、運動干預缺少技術規范和有效手段等突出問題,重新修訂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測試方法、實用常模,并定向研制青少年的運動干預技術標準或實施規范。
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季瀏舉例說:“以測試學生的心肺功能為例,舊的測試方式是800米或1000米中長跑,但是這種有氧與無氧相結合的運動從生理學角度是不能準確反映心肺功能的,國際上絕大多數國際已經代之以單純考查有氧耐力的20米往返跑。”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體衛藝科處處長王叢春出席了成立大會,他說:“青少年健康促進工程已經進入一個攻堅克難的階段,‘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得非常及時,是上海的高校引領聯合中小學關注青少年健康、使青少年健康指導走向科學的重要舉措。”
據朱自強介紹,“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0年由教育部批準籌建,依托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的專家和學科資源,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從事青少年體育與健康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經過兩年的建設,實驗室已經確立了以心肺功能、力量、柔韌、身體成分等體能作為青少年體質健康評價體系的四大模塊;完成了便攜式體質健康測試管理智能產品原型機及基于安卓平板電腦移動終端的APP應用和在線服務平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