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想當然地為孩子描繪了一幅理想的教育藍圖,而沒有教會孩子最簡單的道理: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從來沒有捷徑可走。
以育兒為主題的電視劇《小別離》最近正在熱播,在網絡上引發了關于低齡留學的熱議。在劇中,三個不同階層的家庭不約而同地把出國念高中作為備選項,他們各自的出發點也頗具代表性。來自富裕階層的孩子小宇生性頑劣、不愛學習,在升學無望的情況下,小宇的父親把出國留學當成了救命稻草,幻想孩子在國外能混個光鮮亮麗的學歷回來好繼承家業。來自中產階層的孩子方朵成績普通,學得有些吃力,父母不忍女兒把大把時間花在做作業、上補習班上,于是把出國留學當成避風港,希望孩子學得快樂,輕松上名校。而來自普通工薪階層的孩子琴琴是名副其實的“學霸”,琴琴的母親偏執地認為只有出了國才能變得更優秀,才能“上華爾街掙大錢”。
據統計,2015年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突破50萬,中學生留學人數占13.76%。在浩浩蕩蕩的留學大軍中,每個家庭的故事盡管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能從劇中三個家庭中找到一些影子。與劇中的父母們一樣,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也把留學當成一條捷徑。在不少人看來,似乎出國念書能讓孩子逃避應對國內中高考的緊張和壓力,在國外隨隨便便就能上個名牌大學,進而躋身精英人群,與“成功”更近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時下的影視劇和媒體報道,喜歡把國外描繪成一片教育樂土——沒有堆積如山的作業、習題,孩子們無憂無慮,這樣的畫面也無形中助長了家長走捷徑的心理。然而,現實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在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記者愛德華·休姆斯的描述中,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是這樣一番學習景象:4小時睡眠,4杯咖啡,考4.0的平均分,學生們就像一個個高速運轉的陀螺。為了增加進入常春藤名校的砝碼,很多人不得不通過上補習班來刷高考試成績,不得不挑起沉重的作業負擔,拿下更具含金量的高級選修課。
事實上,從來就不存在快樂無負擔的精英教育。試想,一個在國內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強大的自律能力和時間掌控力的孩子,拿什么去敲開國外名校的大門?為了說服孩子出國,很多父母想當然地為孩子描繪了一幅理想的教育藍圖,卻沒有教會孩子最簡單的道理: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付出艱辛和汗水,成功從來沒有捷徑可走。
出國留學只是一種選擇,不是什么靈丹妙藥。那種認為在國內教育模式中遭遇的大小窘境,到了大洋彼岸就能輕松化解的想法,是過于理想主義了。教育所要面對的是千差萬變的復雜個體,這就決定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完美教育”。更何況,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留學生來說,克服文化休克更為不易。如果對國外的教育方式缺乏清醒認識,對孩子的自身條件不進行正確評估,平日不重視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就送孩子出國,這樣的家長是盲目和不負責任的。
這樣說不是要否認留學的價值。近年來低齡留學人數的不斷攀升,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尷尬的現實:家長的教育訴求日趨多元化,而國內的教育選擇是有限的,優質的、能夠滿足個性化要求的教育資源仍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作為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各種類型的民辦教育在提供更加多元的教育選擇上,表現得并不盡如人意。這就需要未來激活更多的資源要素,有序引入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當然,更重要的是,不斷推進考試升學制度的改革。當整個社會形成更加多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時,家長才會多一份理性、少一點盲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