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小學日前相繼開學,記者調查發現,河南鄭州很多中學在開學前后,都會對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摸底測試,然后根據學生成績情況進行分班。從小學到高中,各個年齡段的新生分班都有自己的“規則”。
這年頭在教育方面的競爭,總讓人感覺“無極限”:有拼爹、拼房以期選擇一個好學校的,有“虎媽狼爸”努力“拼娃”的,如今又出現了拼人情、拼成績只為分一個心目中的“好班”的。
這種瘋狂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比如一些學校設尖子班、重點班,人為制造教育資源不均;但在很大程度上,家長的過度焦慮也是問題。以媒體的報道來說,中小學的分班多是隨機的,但是家長非覺得里面有貓膩,進而采取托關系送禮等手段去干預,結果破壞了教育生態。
從學生的發展來說,一般情況下,給學生分班多數是按照性別,結合學生的個體能力等進行。人為的干預,打破了分班的規律,導致男女比例失衡,班級學生的差異性被抹平。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過多家長的干預,導致成績好的學生往往向一兩個班級傾斜,形成所謂的“好班”“尖子班”,這樣既不利于教育資源的均衡,也導致任課教師的不滿,不利于教師積極性的提高,有違教師績效考核的公平性。
素質教育之下,“以人為本,尊重孩子”成為主流的教育理念,這就要求家長不能過度聚焦于孩子的分數上。面對日益多元的人才發展方式,家長要做的不是拼錢、拼關系,而是改變自己落后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處理好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共育關系,不要過度干預學校的教育思路和規劃。
在大自然中,多元的生態更有利于物種的生長和進化,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合適的性別比例,不同能力的學生群落,差異化的教學方式,更利于孩子的綜合素質的培養。人為制造“尖子班”“好班”,導致的是教育生態的失衡和學生個體發展的單向度。
開學分班的焦慮如何疏解?首先,身為家長,為孩子的成長減壓是應盡的責任。當然,疏解家長的分班焦慮,也是教育者的責任。與家長有效地溝通,有利于家校共建,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應該意識到,開學分班焦慮一定程度上源自管理部門對擇班問題關注不夠。一些學校對國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不許在中小學設重點班的禁令執行不到位。因此,學校要嚴格遵循相關規定外,應該通過陽光操作等一系列措施,消除家長的這種擇班、擇師焦慮。據媒體報道,今年秋季入學,濟南在2015年實現“零擇校”的基礎上,全面實施“零擇班”:學校先是通過“蛇形排列”,或者是電腦派位對學生按照性別比例、學業水平等實現隨機分配,然后班主任通過抽簽的方式,選擇自己的班級。而所有這些都是在媒體代表、家長代表、社區民警參與監督下完成。分班結束后,分班信息被打印成一式三份,一份給班主任,一份班主任簽字后在公示欄公示,一份送交教育局存檔。分班結束后,任何人都無法再進行調整。明確的禁令之下,加上陽光的操作,家長自然不會再焦慮。
分班焦慮的形成有著太多的歷史和人為因素,而教育也絕對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它需要家長和教育部門各司其職,也需要雙方相互影響,更多溝通。只有這樣,教育在理念和操作上才能有所創新,有所精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