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韓琦鎮守揚州之時,在禪智寺的芍藥圃中,忽得一株芍藥開有四朵大花,花瓣深紅,腰有金線,遂名“金帶圍”。韓琦得知,駕臨觀賞,見花有四朵,便邀請揚州大有才華之人王珪和王安石一同觀賞。韓琦心想,“花有四朵,人只有三個,未免美中不足。”正在躊躇,忽有大名士陳升之來拜。韓琦大喜,次日便在芍藥圃前大宴,將四朵“金帶圍”摘下,每人頭上簪了一朵。
后此四人都官至宰相,芍藥也因此坐實了“花相”之稱謂。然而,后人卻始終只能在北宋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四相簪花”的故事中“賞”到“金帶圍”之美,甚是遺憾。
如今,在揚州大學芍藥種質資源圃,一種“全身大紅,腰系金環,翩翩起舞”的芍藥分外引人注目。這是該校陶俊教授歷時十多年培育出的芍藥新品種“金科狀元”,使得揚州人魂牽夢繞的芍藥名品“金帶圍”終于重現。
文化傳承下的科研使命
21世紀初,揚州史可法紀念館得一株稀品芍藥,觀外形神似傳說中的“金帶圍”。“但此株芍藥開粉紅色花,與宰相紅袍官服的色彩并不相符。”陶俊經過考證,認為其并非正宗“金帶圍”。此后,在山東等地也傳出發現“金帶圍”品種,陶俊前往觀測,其色為白色,更加予以否定。
“再現這一千年傳奇就是我科研工作的責任使命。”陶俊介紹,聞名遐邇的“金帶圍”是揚州芍藥文化的重要象征,2005年,揚州市將芍藥增補為市花,并對揚州芍藥文化與芍藥產業的恢復極為關注。
正宗的“金帶圍”到底是什么樣的?陶俊從歷史、文化與學理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最終總結出其在植物學性狀上的四大特征:其一,花的高度大于花的直徑,否則與官袍長寬比例不協調;其二,花的顏色應為紅色,粉紅、白色等均不符合宰相官袍色調;其三,花型是金環型,殘留的雄蕊即“金腰帶”開放在花的中間,將花一分為二,上下部比例協調;其四,花的上下部均為重瓣,盛開時下部花瓣要能如長袍一樣下擺、不能上翹。
育種之路多艱難
“芍藥的花型與牡丹一樣有兩條演進路徑,一是來自花瓣的自然增加,二是來自雄蕊的瓣化。”陶俊介紹,花瓣向心式層層分化發育形成了千層類的花型;花瓣層數由少變多,花型則依次由荷花型、菊花型向薔薇型方式演進。雄蕊離心式分化和瓣化形成了樓子類的花型,而在同一花原基上分化出上下兩朵重疊的花器官時,便形成了臺閣類的花型。雄蕊瓣化的時期和瓣化的程度不同會依次形成托桂型、皇冠型和繡球型的演進趨向。
金環型是介于托桂型與皇冠型之間的一個過渡花型,它的形成是由于雄蕊瓣化較晚,瓣化花瓣發育的速度緩慢,致使最外幾輪的雄蕊最后未能瓣化而殘留下來,狀如一圈金環。正因如此,金環型的瓣化階段最不穩定,它的形成既與品種遺傳性有關,也與營養狀況和外界環境條件相關。據考證,歷史上有關開出“金帶圍”花型的文字記載僅有7次。
“上了道才知道一路黑。”陶俊笑言,總結出“金帶圍”芍藥的四大特征容易,要將這四大特征集于一朵花且“無中生有”,卻是一條艱難的科學探究之路。
目前學界主要使用實生選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和分子育種等多種方法進行品種選育。“雜交育種方法可行可控,難度相對較小。”陶俊綜合權衡各種選育方法的優劣,最終決定以雜交育種為主,其他方法為輔。
然而,雜交育種前提是要獲得大量優質品種資源。近年來,芍藥被廣泛種植于山東、河南等地,只要一有空,陶俊就會趕赴各地“尋花”。
“雜交選育的種子要開出花來,至少得三年時間。而倘若開出的花并不是預期的模樣,三年的努力也就白費了。”陶俊說,引種、雜交、選種等育種流程漫長而復雜,其間蘊藏著復雜的科學原理與眾多不確定性。
十余年來,陶俊共收集到芍藥科種質資源五百余個,芍藥種質資源圃也進行了多次擴建。
辛勤培育終開花
“由于兩地土壤性狀不同,再加上揚州夏季濕度大,芍藥水土不服。”偶然機會,陶俊在山東荷澤收獲一株無論顏色還是花型都非常優質的芍藥,立即過去引種。然而,這株芍藥一到揚州卻立即變得半死不活。
“兩個優秀的父母也可能生出個傻子。”由于雜交后代的表現本身就充滿著變數,陶俊面對失敗時經常這么安慰自己,這也是他始終沒有放棄的信念支撐。
陶俊雜交選育的又一批種子播種下去,這也是培育“金帶圍”以來品類最全、范圍最大、面積最廣的一次,傾注了他很多心血。只要在揚州,他每天都會到田里去看看;每個星期,他都會帶著研究生下田去測量生長數據。
“大紅袍、金腰帶……”,陶俊團隊始終在心里默默祈禱。盼過發芽、成株等階段,看著花朵兒一天天變大,他們的心也一天天跟著緊張。然而,當植株全部開花后,別說“金帶圍”,就連“金環型”性狀的影子都沒有,試驗再次宣告失敗。
依據“芍藥開花會隨著植株營養狀況和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尤其是芍藥種子播種的苗在幼年階段開花時,由于先天營養儲備不足,自身往往不能充分展現它固有的性狀,而隨著生長年齡的增加,許多單瓣的花會向重瓣花轉化”的原理,陶俊對以往的育種群體進行了逐個梳理,驚奇地發現,竟然有幾株芍藥還是按照設計的樣式呈現出來了。
在品種選育上,國際慣例是新品種要同時具有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因此,發現一朵形似“金帶圍”的芍藥并不代表試驗培育成功,還要保證這個單株開花年年穩定不變、且由單株克隆擴繁的群體也表現一致沒有差異才行。
當上年選出的“金帶圍”植株再次開花時,陶俊教授發現,這一年開出的花并沒有同時呈現出“金帶圍”四個齊全的的典型特征,他沮喪不已。
然而,科學研究又給了他意外驚喜,就在這些植株的不遠地塊,幾年前不經意選育出的、起初當作皇冠型培育的芍藥苗,經過擴繁復花后卻一致地開出了若干朵典型的金環型的“金帶圍”,“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陶俊深深感嘆。
如今,經過幾年的培育,“金帶圍”芍藥的性狀越來越穩定,但陶俊卻將這一新品種命名為“金科狀元”。他認為,“金帶圍”確實已經失傳,現在培育出的品種只是根據傳說再現歷史上的“金帶圍”形象,而它的遺傳基因肯定與歷史上的“金帶圍”不一致,“金帶圍”的地位永遠無法取代,我們要尊重科學、敬畏歷史。
目前,“金科狀元”已經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查委員會審定通過,并被授予了江蘇省農作物品種鑒定證書,這些芍藥新品種終于在揚州“安家落戶”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