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畢業轉行有幾何
【醫學教育觀察】
近日,網傳我國每年60萬醫學畢業生中,只有10萬人從事醫學職業,大部分學生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后選擇轉行,或者去當“醫藥代表”,從事醫藥、醫療器械銷售等工作。那些剛剛學有所成的醫學人才,流失問題真的有這么嚴重嗎?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醫學生畢業即轉行者并不多
不同于多數專業,醫學專業學習時間長、投入也更大,那些明知這一行又苦又累,但堅持報考了醫學專業的學子們,大學畢業后真的會拋棄當時的選擇?記者查閱了一些醫學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略窺一斑。
2015年,首都醫科大學本專科畢業生93.3%去了醫療衛生單位;中國醫科大學本專科畢業生67.39%去了醫療衛生單位,碩士畢業生84.04%去了醫療衛生單位;大連醫科大學本科畢業生44.18%去了醫療衛生單位,選擇各類企業的逾四成,碩士畢業生77.85%去了醫療衛生單位;山西醫科大學本科畢業生58.94%去了醫療衛生單位,超過三成去了企業,碩士畢業生71.16%去了醫療衛生單位。
可見,大部分醫學生完成本專科階段學習后都選擇了與醫學直接相關的醫療衛生單位,碩士去往醫療衛生單位的比例更高。而且,即使部分流向企業的醫學畢業生,他們也可能從事醫療工作。
以上述畢業生流向醫療衛生單位比例最低的大連醫科大學為例,盡管該校本科畢業生中只有44.18%去了醫療衛生單位,超過四成去了企業,但所有本科畢業生中職業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占39.44%,醫療衛生輔助服務人員占35.56%。這兩部分從事醫療工作相關人員的占比超過七成,而購銷人員僅占3.17%,其余為行政辦公和科研人員。
再從全國醫學畢業生的宏觀角度來看。北京新錦成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匯總了全國855所高校2015屆高校畢業生畢業三個月時的就業狀況,編制了《2016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該報告顯示,在所有專業中,醫學生找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度最高,專、本、碩三個學歷層次醫學生的相關度分別為75.6%、79.6%、85.6%,而所有專業的平均值分別為57%、59.2%、67.9%。
另外,麥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與2013屆相比,2015屆本科畢業生中,“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的就業比例增加了2.8個百分點,僅次于教育業,位居第二。而且,醫學畢業生就業半年內的離職率在所有專業中也處于較低水平。
從上述數據分析,醫學畢業生“轉行”的現象并不普遍。那為什么有報道稱“60萬醫學畢業生中,只有10萬人從事醫學職業”?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這其實是一個“容易誤導公眾”的說法,把醫學職業等同于醫生。
“學醫學并不代表一定要去當醫生。”該負責人解釋,醫學大類中的藥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專業是為制藥方向、基礎醫學研究和公共衛生防疫等職業所需人才設置的專業,與醫生職業有直接聯系的是臨床醫學類。
據教育部統計,2015年,醫學門類本專科畢業生共56.7萬人,臨床醫學類本專科畢業生為134123人。56.7萬畢業生中,有資格報考執業醫師的為20.2萬人。因此,即使真的只有10萬人選擇了當醫生,這個比例也并不低。而且,醫生也僅僅只是整個醫療行業的一部分而已。
就業不均衡問題須引起重視
盡管醫學畢業生仍然大都選擇從事與醫療相關的工作,但就業不均衡問題愈發凸顯。“大醫院的人才編制有限,人才需求處于飽和狀態,醫學畢業生很難進。基層有著大量的人才需求,但少有人問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金昌曉說。
金昌曉告訴記者,他們醫院每年要招五六十人,但應聘的畢業生有幾百人。“在這種激烈的競爭局面下,最后進入我們醫院從事臨床工作的有80%都是博士畢業生,因為他們有一定的臨床經驗,能夠很快參與科室工作。”他說,大醫院只要碩士和博士,全國大都如此。
以首都醫科大學為例,該校2015年長學制畢業生中,去北京地區三級醫院的比例近兩年均超過70%,去一級醫院的均為0;普通研究生中,去北京地區三級醫院的占50.1%,一級醫院0.4%。而本專科畢業生去往北京地區一級醫院的比例在上升,從2013年的22.1%增長到2015年的34.7%。再看北京協和醫學院,該校2014屆臨床醫學八年制畢業生中,去往北京的占68.1%、廣東的占10.64%、上海的占9.57%。
高質量的醫學畢業生都往大醫院和大城市擠,普通的醫學畢業生去往小城市、小醫院等基層,更多是出于無奈。根據北京大學人文研究院一項針對380名醫學本科生的就業意愿調查顯示,八成醫學生希望留在大城市,愿意去基層的不足兩成。
“大城市的大醫院根本不缺人,是農村缺、基層缺,而且問題很嚴重。”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王維民感慨。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2015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比上年增加46萬人,但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卻減少了2.6萬人。
如何解決基層人才短缺問題?金昌曉建議,可采取與當地醫學院校合作的方式,由當地醫學院校招當地學生來進行培養,培養完成后回到當地醫療機構就業。
王維民建議,把醫學畢業生“赴基層醫院就業”作為一項制度:畢業后必須赴基層醫院工作幾年,然后再回到大城市或者大醫院,每年輪換,并提高待遇。這樣基層醫院才能辦得起來,也會有畢業生不斷地下基層去,良性循環。
應理解醫學生轉行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醫學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但即使有一部分醫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做醫生,我們也應該理解。”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說,醫學畢業生的就業流向將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不再局限于醫院等傳統醫療部門。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劉破資從其自身經歷分析指出,近十年來轉行不當醫生的醫學生確實有所增加,但這是相對于以前醫學生職業選擇相對單一而言。“以前畢業后大都只能去醫療機構,現在選擇更多,我的學生有些進入了新聞和法律行業。”他說。
劉破資起初也認為這種轉行現象“很不對”,后來覺得“正常”。“我遇到一些學生,醫學知識掌握得很好,但一上臨床看病、處理病人,應用起來很差,根本不適合當醫生。”他說,“應該允許百分之十左右的臨床醫學生畢業后不當醫生,而是做與醫療相關的工作,比如醫療新聞或司法這類工作,其實對傳播醫學、讓社會更好地理解醫療行業以及促進社會進步都是很有益的。”
蔡秀軍認為,醫療已走向市場,醫學生的就業選擇是市場調節的正常表現,不能簡單歸咎于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比如兒科醫生缺乏,教育部恢復設立兒科,但如果兒科醫生待遇不提高,即使培養再多兒科醫學生,他們畢業后也不會去當兒科醫生。”
相對于那些不愿意從醫或者不適合從醫的少數人,劉破資更擔心的是,如何讓那些想當醫生、能當醫生的醫學生順利進入醫療行業,并成為好醫生,這就需要完善培養人和留住人的機制。
“在醫患關系緊張、醫生回報和付出不匹配的今天,我們需要給醫學生們創造一個社會地位得到尊重、勞動付出得到認可、醫療行為能被理解的職業環境。”蔡秀軍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