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小組作業獨自熬夜流下的淚,都是當初分組時腦子進的水。”凌晨兩點半,楊武在穿著“馬甲”的微博里寫下了這句話。
對于即將進入大三的某師范院校學生楊武來說,上學期期末簡直就是一場“噩夢”——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他獨自一人完成了4份小組作業。
之所以獨自完成,是因為楊武不得不“放棄”他的3個室友組員:一名“考研黨”屏蔽各種聯系方式泡在圖書館里,早出晚歸像失蹤一樣;一個“偽出國黨”在校外機構陪女朋友參加雅思考試培訓,對安排和分工“萬般推脫”;另一個“跑出去騎行”,撒手不管……就這樣,小組作業成了楊武的“個人秀”。
如今,小組作業形式在大學課程平時成績或者期末考核評價中并不鮮見,甚至有些泛濫。然而,以培養合作、溝通等能力為初衷的小組作業卻在現實中越來越貌合神離,不少學生吐槽其“變味兒了”。
而小組作業背后的“江湖”也令人擔憂:有學生稱期末小組作業是一部虐心大戲:“三年閨蜜能反目成仇”“讓友人變路人,路人變仇人”“簡直是破滅友誼的大神器”……甚至有學生認為小組作業是一面“照妖鏡”,稱“小組作業見人品”。
“要是能少點套路,多點真誠,也不會那么心累了。”在楊武看來,小組作業簡直是“組長不動沒人動,小組永遠一動不動”。那么,小組作業為何“組”不動?小組作業又該如何“動”起來呢?
小組作業“江湖險惡”
盡管熬得辛苦,但楊武的努力沒有白費,4份小組作業中,1份拿到全班最高分,另外3份的分數也排在各小組前列。
但他心里仍有些“不平衡”,因為其余3個“毫無貢獻”室友的成績和他一模一樣。“自己完成的作業要‘主動’署上別人的名字,不是小氣,而是不甘心”。
同樣是“組”不動,相比楊武“順利”完成了作業,師妹李敏的遭遇令人遺憾。
李敏上學期一共有3個小組作業,小組成員均為宿舍另外3名室友。可同樣,她們也是自顧自,全仰仗著班級排名第一的李敏完成。
一天晚上的臥談中,由于李敏“抱怨”了兩句,整個宿舍為了小組作業這事“吵翻了”,室友們反而“孤立”起了她,這讓委屈的李敏決定狠下心來把最后一個未完成的小組作業交給了室友們。
“原以為我徹底不管,他們指望不了了,就會動起來。沒想到,居然真的沒有一個人出來做。課堂展示那天,最后竟然沒有一個人上臺。”李敏覺得,“如果小組作業沒有了合作,還不如個人作業來得‘痛快’。”
在她看來,小組作業就是個“險惡的江湖”,它根本體現不出團隊合作精神,除了涌現一波又一波渾水摸魚的人,還會把原本不錯的關系推向崩潰的深淵,“在小組作業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楊武的同班同學張媛算是小組作業江湖里的“紅人”。每次老師布置小組作業后,她會不斷收到熱情洋溢的微信“求組隊”,追隨者們蜂擁而至。
可“受捧”的時間非常短暫,一旦小組確定后,這些送上門的組員只會做一件事——拖后腿:“你成績那么好,靠你咯”“我成績差,做了也白做”“組長大大,小組作業就拜托你了”……
同樣的,浙江某高校廣播電視專業吳嘉寶也嘗到了這種“抱團卻不能取暖,反倒心寒”的滋味,每次分組確定后,她的周圍便一下子冷清下來——組員們把“出謀劃策”全權授予給她,讓她這個為了出國爭取門門85分以上的小組長獨挑大梁。
張媛說,做小組作業最怕遇到的就是“不靠譜隊友”,這些隊友一般將“三不原則”堅持到底——小組討論不參加,任務分工不參與,最終成果不漏名。而且他們深信:““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四個和尚沒水喝……”
“不要和你最好的朋友一起開公司。”現在,吳嘉寶非常后悔沒有汲取電影《中國合伙人》中這句臺詞的深層含義:“友情遮蓋不住合作的縫隙,平日的友情也會變成分組合作的犧牲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