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較大的壓力。據省教育部門數據顯示,連云港市籍2016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需要就業的人數約2.7萬人。而與之相對的是,就業崗位有效需求不足。在就業面前,除高校畢業生自己努力外,政府相關部門也應提供更多的機會助力他們實現就業。
就業形勢沒有最嚴峻只有更嚴峻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765萬,全省畢業生達54.8萬,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而我市情況如何?
一方面,高校畢業生的總量基數較大,競爭激烈。據省教育部門數據顯示,連云港市籍201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約2.7萬人,本科及以上學歷約0.9萬人,大專學歷1.8萬人,加上外地生源到我市就業以及往年積存尚未就業的畢業生,預計實際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將達到3萬人。
另一方面,就業崗位供應不足,出現高校畢業生“供大于求”的現象。我市過去強勢的外貿行業也因為國際經濟形勢總體下行導致需求崗位大為減少。一位做有色金屬進出口生意的外貿公司負責人表示,“這幾年行情不太好,我們也壓縮了人員編制。這兩年都沒有招新人。”筆者從58同城查詢情況發現,連云港地區“外貿業務員”需求甚至達不到20個崗位。據了解,今年我市的用人需求趨于平緩。市人社部門調查發現,從目前人才市場崗位需求情況來看,今年高層次人才需求明顯增加,需求的碩士以上學歷人才735人,比去年提高了近一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本科及以下學歷的高校畢業生而言,就業壓力明顯增加。
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今年以來,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創業引領計劃”、“失業援助計劃”、“能力提升計劃”和“就業儲備計劃”五個計劃,全力完成高校畢業生年末總體就業率達90%以上、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制登記率和就業服務滿意率“兩個100%”、開發1050個以上就業見習崗位等四個考核指標,力爭實現連云港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比例雙提升。
就業幫扶的“招數”可以更多一些
最近,劉瑋想去上海闖一闖。在她看來,上海的就業機會相對多一些。由于許多專業不對口,不能在港城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有的高校畢業生選擇遠走他鄉,有的高校畢業生將就找一個工作暫時實現就業。專家認為,高校畢業生是港城一筆寶貴的財富,對港城未來的發展,尤其是港城市民整體文化、科學素養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然而,關鍵是,如何讓他們留在港城,如何使他們順利實現就業。市人社部門統計,今年以來,我市共組織招聘活動39場,提供就業崗位79000余個次。舉辦春季人才交流大會暨2016屆高校畢業生供需洽談會,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同時,鼓勵開發園區、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招聘畢業生,免費為其發布招聘信息。與此同時,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工作力度,新建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28家,在人才市場設立就業見習交流專區,征集并發布就業見習崗位2076個,組織367名畢業生參與就業見習。此外,我市還積極開展人才服務進校園活動。市人社部門走進淮海工學院舉辦就業指導進校園活動3場,指導畢業生300余人;走進淮工、職大、師專、財經學校及蘇大、礦大等開展“送崗位進校園”活動11場,提供就業崗位2800余個。
這些措施都很好地促進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不過,高校畢業生也有一些困惑。綜合來講,有的認為專業上難以對口,面對崗位無法應聘;有的則表示,希望能夠接受更多的就業培訓,尤其是應聘技巧、應聘策略之類的培訓。
專家表示,增加就業的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是發展經濟,經濟發展了,就業崗位的需求就多了。然而,從目前來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就業的問題,就需要有關部門多與高校畢業生進行交流,建立更為順暢的溝通機制,為高校畢業生答疑解惑,盡可能地幫助他們多渠道、多層次地尋找就業機會。同時,相關部門還應與高校建立合作機制,從推薦就業崗位到推薦學生就業形成合勢,為高校畢業生與企業創造更多的接觸機會。
支持創業的“招牌”可以打得更亮
趙帥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從市人社部門舉辦的比賽中獲得14年優秀大學生創業項目,得到10萬元的創業資金,從此開始了創業之旅,并在連云區高公島街道黃窩村成立了連云港帥森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這是市人社部門支持創業的一個典型案例。
筆者了解到,目前,市人社部門在市人才市場設立了高校畢業生創業服務咨詢窗口,在12333開通高校畢業生創業服務專線電話,在人才網設立創業服務專區,組建創業指導專家志愿團和高校畢業生創業聯誼會,提供創業指導、小額貸款、稅費減免、政策咨詢、法律援助和后續服務相結合的高校畢業生全方位、立體式創業服務。同時,我市還在探索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區,督促鼓勵各高校盡快建設創業輔導中心,加強創業培訓力度,聯合本地高校舉辦創業培訓班、開展創業計劃大賽。
這一切都在為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提供財力與智力上的支持。趙帥告訴筆者:“做的項目通過驗收的話可以拿到財政支持,還有在養殖的過程中有技術難題的時候,科技局會幫助聯系一些專家。比如,前年市里組織了一個科技鎮長團,對我們幫助很大。”寧晨大學畢業后搞起了陶瓷藝術工作室,去年在創業大賽中獲得創意類獎金1萬元。寧晨介紹:“我從人社局那里知道還可以申請創業貸款,但還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技術方面的支持。”她希望政府或者人社等相關部門能夠引薦一下同行業的前輩,以后可更好地交流,能夠通過一些政府搭建的平臺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另外,希望一些資源能夠更多地向創業不久的大學生傾斜。”她說。
事實上,我市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政策還是挺多的。比如,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在市區范圍內自主創業的,且營業執照注冊時間在3年內的,最高可申請不超過20萬元的貸款額度,期限為每次1年,到期還本付息后,符合條件的最多可續貸2次,每次不超過1年,其中在10萬元以內部分按規定給予貼息,超過10萬元部分不予貼息。
專家表示,創業政策要從部門走向高校畢業生的手上、心里,還需要相關部門做更多的工作,使得政策能夠讓每一個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明白,并有效利用。這項工作,不僅是相關部門的任務,還是高校的責任,理應雙方共同參與,共同推進。而且,相關部門可以通過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形式吸引高校畢業生就業,以創業拉動就業,打造雙贏鏈條。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