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后,中國人對好學生還未有一個統一標準。那時,自認為有能力的青年都敢于去嘗試報告北大、清華,其中有一部分被幸運破格錄取的考生成為后來的大師級人物。
1917年,中國白話詩人的開拓者之一康白情以國文和英文第一,數學考零分的成績被北大破格錄取。1917年,"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羅家倫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北大破格錄取;1929年,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鐘書以國文特優,英文滿分,數學15分的成績被清華破格錄取;1931年,歷史學家吳晗以文史和英文100分,數學0分被清華破格錄取。
如果大師們當年的報考經歷發在今天,我們暫且不說他們能否被清華、北大破格錄取,估計他們根本就不會去嘗試報考清華、北大!為什么呢?因為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他們都不算是好學生,只有好學生才有資格報考好大學!
"一個個光鮮亮麗,就像他(她)們提供的申請材料一樣。無一例外,每個學生都是學習成績優異--至少位于年級前5%;藝術特長突出--至少會一種樂器;獲得過各級科技創新獎勵--至少是市級二等獎;熱心公益事業--至少去敬老院給老人洗過一次腳;等等。"這是北大考試院院長秦春華在高考自主招生面試環節看到的好學生。
"我在慨嘆上海學生綜合素質高的同時,我也隱隱有一絲遺憾:他(她)們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點;他(她)們看起來也太像了,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一組"家具"一樣。"這是秦春華對參加面試的好學生的感慨。
在中國,學習好,聽家長老師話的學生被稱為好學生。好學生一直是擁有拔尖的班級排名,參加各類競賽并能獲得優異的成績,當然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好學生還有一項能拿出手的特長等等,似乎好學生身上沒有任何缺點,只能用"優秀"來形容。他們就像是流水線作業的精美工藝品,看上去完美無缺、光鮮亮麗,被社會奉為其它孩子學習的"榜樣"。于是,在高考自主招生的今天,他們全部被列入候選名單。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進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部分中的說法是:"……對特長顯著、符合學校培養要求的,依據面試或者測試結果自主錄取……"
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校自主選拔錄取試點工作辦法(試行)》中,曾進一步明確了"自主選拔錄取作為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的高考制度的重要補充,主要招收具有創新潛質、學科特長,以及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的考生"。
綜合上述兩個權威政向可以看出,特長顯著的孩子原則上都可以參加高校自主招生。但是看看真正參加這項招生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學生呢?首先是學習好,這個學習好是指各門功課成績都是拔尖的,其次是包括特長在內的所謂綜合素質高。試問一個有偏科但是某一科或者幾科成績特別突出的學生會被列入高考自由招主的面試名單嗎?答案肯定是不會。所以中國的好學生首先是各科學習成績突出,其中不允許有偏科。然后,好學生的其它方面也都必須優秀。這樣的好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包括高考自主招生在內的各項人才選拔。
有一位詩人寫到: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社會需要各樣的人才,只有百花齊放才是春,好學生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標準,各項人才的選拔也并不應該只是為貼好標簽的好學生制訂的。所以在各類選拔人才的機構拓寬選拔機制的同時,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我們也應該改改自已對好學生的認識標準,敢于給"特殊"的好學生嘗試的機會。只有這樣社會才會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