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都要985、211?
名校在辦理戶口時更容易。(比如上海的加分)
公司規定:名校畢業生在招聘結果審核的過程中加分更多,招到一個名校學生和普本學生在算HR績效時的分會不一樣。(是不是突然明白了什么~~~)
避免爭議:如果招到985的學生,會說這個人不行,如果都是985的學生,招了一個普本的,最后不行,會說HR管理不嚴格。
篩選成本:985中選20個,要比普本中選20個,更容易選到“人才”
隱形成本:如果公司名校的人居多,會有學歷歧視。
怎么破?如果非985、211院校的畢業生想進入名企,那真的要有很強的個人能力了,也就意味著你要比同類別的同學更優秀。
人脈關系,靠父母親朋友。
拼實習,在大學就爭取去一些名企實習或者做一些讓別人欽佩的事,這是最能讓你得到HR青睞的方法。同時,也需要你在大學這四年的時間多參加名企舉辦的大型活動,也要能獲得榮譽。(比如寶潔精英挑戰賽)
走內推,通過一些社會渠道,微博,知乎,社會團體認識等方式走一對一的招聘,最好的辦法是去職業蛙,走他們的內推渠道。而不是HR到校園進行的校園招聘。
迂回政策。暫時剛畢業的你,可能在經歷和實踐上真的不足以進名企,那么先至少簽下跟你期望的名企同一個行業的非名企,在這家公司先實踐、學習,同時關注你心儀的名企動態,通過工作中的努力來彌補大學時背景和能力的不足,最后跳槽到名企!
經驗分享:非985、211拿下四大offer雖然四大只是名企中的一個行業,但希望大家能從這個人的經歷看到共性的努力方法,如果你還有機會請加倍努力不要放棄,如果大學馬上畢業來不及補救,可以考慮迂回策略,畢竟,你曾經付出多少,現在才能得到多少。
我是上海某二本學校的一名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外地人,績點3.2,只拿過一次獎學金,還是三等,六級440分 ,沒有大學學生會和社團經驗,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習經驗。
我的競爭者來自上海各大名校的佼佼者。不過,我最后能贏的一個理由是,我比同齡人更了解四大,知道如何投其所好。績點、六級、獎學金、社團、實習都不是畢馬威真正在乎的,他們在乎的是背后的東西——你的人格和你的能力。
1關于網申
大一的時候就去試一次大一上聽說的四大事務所,在聽過眾多過來人的介紹之后,明確了審計師這樣一個職業追求,這兩年來從沒動搖過,我也非常愿意畢業后進入四大,大學里,我就是為了這份職業設計我自己的。
大一下聽說了畢馬威的精英計劃,雖不能參加,但我也去做了做網申。 我想從中知道,他們想要什么樣的人。據我分析,影響最終錄取的因素有:
一些基本信息。四大不在乎你的戶籍,因為他們出差夠多,你屬于流動人口。四大在乎你的性別,因為審計其實是個體力活。所以,機會總是有的,如實填寫就好了。
你想任職的所。全國有十幾個辦事處,上海算是總部,北京也很大。大所要的多,報的也多。
語言。首先當然是英語,其實有蠻多人還沒考六級的,所以不填也不是很要緊。我只考了440分,還是很厚臉皮地寫上去了,有兩個原因,首先,后面筆試會有英文測試,其次,六級不反映口語,而口語是最重要的。粵語,畢馬威的香港合伙人很多的,會的同學可以加分,不會也沒關系。
資質。就是各種CPA、ACCA的證書什么的。我在課余一年里考下了ACCA的前七門,這也側面證明了我的英語能力。
實習。四大喜歡招應屆生,因為他們單純,可打磨。況且大二的學生里,真正有像樣實習經歷的不多。
社團。我沒參加什么社團。
獎項。這個如實寫就好了。
開放問題。我是先截圖下來,研究了半天,寫好后再貼上去的。策略是,營造情景(時間、人物、地點、起因、經過、結果),這樣有根有據,娓娓道來(但也別太拖沓),反映品質(正直、團結、服務精神、吃苦耐勞、熱愛學習等)。
大概就這八個方面。除去第一個方面的七個里,我覺得,你至少要有一個方面足夠引人注目。
總結一下策略吧,如果你和我一樣,學校背景不夠硬,那你必須要給出那么一樣東西,能夠證明,你一定是優秀的。
低檔次的社團和實習以及某些比賽是虛的,它們沒法作為支撐,沒有是沒關系的。而一個雅思托福四六級的高分、一個ACCA之類的資質,足以簡單粗暴地調動起HR的注意力,這些東西可比較、可核實。
所以,要是你真的想有一天和名校的人一起平起平坐,那就在大學里學點實在的吧,特別是和我一樣的二本渣。
另外,你進入了筆試、面試后,網申信息還會一直伴隨著你,說不定你的網申和面試時提交的簡歷的不一致就很麻煩。所以,實話實說,認真對待。
2關于筆試的一些技巧
非名校的學生,如果拿到筆試機會,一定要加倍努力準備。
筆試兩個部分,基于各種圖表的中文算術邏輯題、英文邏輯題。
可以上網找著做做KPMG經典24題和36題。職業蛙的官網有真題提供,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算術里我就碰到了兩大道原題。一個是第一大題(一大題有四小問),一個是匯率的那道題。
1數學題的要點如下
做多少題?能做多少做多少,如果覺得正確率還行,那做完再猜一道。一題猜錯了不影響正確率,從最終結果來看,正確率非常重要。
不要戴表,那個東西只會讓你頭腦空白。做英語時我最后一分鐘看了一眼,最后什么都看不懂了。數學我從頭到尾都沒看,最后做的比我預想的多得多。效率就是有效事件在時間上的正確排序。
不要迷信計算器,盡可能手算。很多數字,你計算器按出來的時間里,用草稿紙早手算出來了。
先看問題,再找信息。無非這么幾類問題,做比還是做差還是相加,相對比例還是絕對數量。增長率什么的都是先做差再做比,匯率是先除再增再乘。你知道了問題,就知道了找什么信息。信息和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多四層。
直接無視小數點和零,選項基本不存在單純位數上的差異。沒有A.356000和B.35600這樣的選項。只有A.356000和B.456000。位數不影響結果判斷。按計算器上的小數點和零會浪費大量時間。
2英語上的要點如下
練習斷義群。比如performanceappraisal,management accounting,這就是一個詞,你分開讀是沒法理解的。一個句子很長,這樣的義群很多,你不斷根本讀不通,平時多練習,邊讀邊用筆劃義群,考試時就是習慣了。
題目是Cubiks的,不是SHL的,網上有例題。
還是別看手表。
英語真的要看平時的功夫。
3關于面試
展現自己,投其所好先是帶簡歷去,他們會讓你在群面前做自我介紹。
誠實,一定要誠實。給我們面試的就是一個九年的高級經理,他拿著你的簡歷問你很多,并且是抓著一個事情不斷問下去,問細節。不是他覺得你好厲害,是他懷疑你。我那一場里,我被問的最少,經理問我一個“最佳視頻獎”怎么得的?是不是我們隊里有人會做?我就說,我找朋友幫我們做的。他就不問我了。
多夸別人,少吹自己。我自我介紹也是最短的,我說我在學習ACCA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來自四大的老師,他們都很厲害,他們的態度、能力、人格都深深吸引了我,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和他們一樣。這是實話,我也同時傳達了我虛心學習他人的品格以及我對四大文化的極大認同。
當經理問我一個比賽的細節時,我沒吹噓比賽多牛,我自己多牛,我說的是:“我的對手們很強,他們來自浙大南大等名校,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對手強就是比賽強,比賽強就是我強,言多必失。經理問我們團隊怎么樣,我說兩個非財務的同學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簡化了我們的方案,其實有的問題不是這么復雜,每個人在團隊里都能做出貢獻,只要我們愿意傾聽和理解。
另外,我必須提的一點是,事實上,像我這樣非名校出身的學生是有一種優勢的。畢馬威辦這個項目,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對于名校的孩子說,這個項目有可能是一個跳板,以后出國、去投行,路很多。他們錄取的顧忌會很多。而對于我來說,這就是我想要的,也是最好的,我就是要留下來,所以,務必告訴他們,你一定會留下來的。
我的簡歷的最后就寫下了一句:成為一名杰出的財務工作者是我在大學所明確的職業理想,我這一年多里做的事情都是圍繞這個來的,衷心期盼您能給我這個機會。
另外,看了面經的人都知道一個點——aggressive。畢馬威不喜歡aggressive的人。在我看來,aggressive是一種狀態——你想擁有的發言權與你實際擁有的發言權不相稱。你沒有能力,你卻要發言,大家不聽,你就會激動,提高嗓門,頂撞別人。可如果你真的很出色,不要介意,大膽展現出來吧。所以,最關鍵的一點是發言權的獲得和合理使用。在十個人里,我的學校背景是最不行的。所以,我在幾個環節里進行安排。
第一,自我介紹里著重說的是我通過的ACCA,我在分析方面有知識上的權威。
第二,HR問我的問題就是一個做Case study的比賽,這又是一個能力的證明。
第三,第一句話一定要產生影響,讓人印象深刻。我們一開始討論的是項目的時間問題,大家討論了一會兒,我一句話沒說,直到大家已經形成意見了,我才舉手,有理有據地說了自己的意見,并直接推翻了之前的決定。
第四,不要老聽其他人說的空話,跟著別人走。看案例,全程緊抓數據。發言要有根據,數據是最客觀的根據。要形成能影響決議的數據,并能清晰地說出你數據的形成依據,這樣的數據,兩三個足矣。事務所成天和數據打交道,你抓住了數據,就能獲得HR的親睞。
其實也就是四個字——投其所好。多站在招聘方的立場想問題,只要你能給他們想要的,他們就會要你。
小結
首先,心態上要做好被名企拒絕的準備,你可以說這是一個不看學歷只看能力的時代,但請你拿出證明你能力的東西;如果你覺得只看簡歷就刷掉你,不公平,請想想那些考上名校的孩子曾經為了考大學付出的努力,他們在大學里也未必不努力,抱怨解決不了問題;
其次,在方法論層面,剛剛說了四種,關系、拼實習、內推和迂回,此外,如果名企有招聘會(或宣講會)到學校請一定抓住機會,帶去一份拿得出手的簡歷,抓住一切機會讓企業的人面試你或者至少關注你,沒辦法,競爭如此激烈,你不拼盡全力,總有人比你還拼(當然,希望你靈活點,別惹毛企業的人就好)
最重要一點,請至少保證自己能拿到一份offer,這里說的是別只在名企的樹上吊死,你得先有份工作,能養活自己,投簡歷別只投名企,準備筆試和面試也別只盯著名企,可以找同行業內名氣相對較低,但是實力和發展還不錯的中小公司,實在拼到最后沒有名企offer,你至少有份工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