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過一年的畢業人數,將畢業季的就業問題一次次變成社會關注的焦點,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這個有七百多萬大學畢業生、還有無數中專技校畢業生同時踏入的人才市場,是不是又將造成一次即將到來的恐慌?
那么,大學畢業真的就等于失業嗎?我們不妨從多個方面來看看。
目前經濟市場消化不了這么多高學歷復合人才:
我國第三季度GDP報表已出,增速破7%的經濟放緩。經濟發展放緩,就業壓力就會變大。雖然,在近幾年此相對論的問題尚未凸顯。但實際上,這樣的連帶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中國目前仍屬于發展中國家。就我國目前的形勢而言,已經歷農業經濟時代,在工業經濟時代發展至知識經濟時代的過渡期。
在這個過渡期,最稀缺的是技能型人才和能將知識發生轉化率的人才。而現在培養的大學生基本都是復合型人才。學者郎咸平先生說過,我們的產業結構還消化不了這么多高學歷的復合人才。
企業招不到可用的人才:
現在大學生大都愛報讀土建類、經濟學類、管理類……專業。
作為專注年輕團體就業方向研究的高頓財經JIM老師指出:在客觀角度來看,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大學生認為前往大城市工作扎根是最好的出路。所以導致眾多國企招不到愿意前往偏遠地區開發的人才;另一方面市場供求技術性勞動力較大,技能型人才短缺也造成了相斥相悖的人才結構失衡,直接導致大學生每一年遞增的就業難問題。
從企業角度來說,有的企業根本不愿意招收應屆生。這些企業非常排斥大學生所學的理論性知識。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學生不能將自己的理論知識轉化到工作中來。企業寧愿招收有工作經驗,或技術特征較強的人員,也不再愿意給應屆生時間來學習
大學生自身就業屏障有以下幾點:
(1)文科生大比例出現在求職名單:
現在,滿大街都是大學生。
許多人在學習期間功課偏文。畢業之后,文科生的個人能力又是最無法從簡歷上體現出來的,但同時文科生大量產出。企業大幅度降低了招求文員等類似工作崗位的工資。也因為文科生的大批量產生,競爭比例也變大,就業壓力加劇。
(2)大學生“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很多高學歷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就頻繁出入大大小小的招聘會。想找一個有名氣的企業,應征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可惜,現實卻并非如此。在招聘會上擠破了頭,也不一定能獲取一個好的工作。就拿某國企銀行的實際面試經歷而言,拿著名校的畢業證依然要與20萬人競爭一個只招20個人的崗位。應聘成功的機率微乎及微。這是一個多么殘忍的比率值和現象。
然而,在這類的校園招聘會上小一點的企業卻無人無津。大學生普遍覺得小公司待遇差,發展空間不大。前往小企業就業,仿佛不能與自己的高學歷劃上等號,寧愿與其失之交臂。
(3)大學生自身能力并沒有想的那么“好”
對要踏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早已三五成群的互相探討彼此的面試過程,公司給出的薪資待遇。認認真真的權衡了在大城市的租房等生活成本,需要寄給家里的生活費,平日著裝打扮所需……盤算一番就對著面試官開出一個自以為差不多的價格。
面試官大都笑一笑,對你說請等三天內通知,從此再無下文。
現在,很多應屆大學生起薪張口就要5000-8000。然而,談起個人能力時,神神氣氣的告訴別人你在大學干過點啥,卻完全與工作沒有任何關系。
這樣的要薪起價,就業勢必有壓力,因為沒有個企業愿意白白花那么多錢請一個什么都不會的人。
當然,筆者也有一些朋友。從大學畢業至今,拿著賣白菜的工資,輾輾轉轉經歷數次面試最終在三五年之后,獲得了相比同齡人更佳的職場成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