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嫂”,人民群眾對男性現役軍人配偶的親切稱呼;已辦理隨軍手續者,各級政府稱她們為“隨軍家屬”。
在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這是個數量很小的群體,全軍現有隨軍家屬僅34萬多人,但是,她們的就業安置問題牽動了黨和國家的神經,不僅多個“紅頭文件”給予了她們特殊政策,國務院、中央軍委2013年還批轉了有關部門聯合制定的《隨軍家屬就業安置辦法》,對安置軍嫂就業提出了明確要求。
然而,“好政策”不等于“好落實”。雖說各地出臺了相關落實舉措,但是,34萬軍嫂中安置就業者僅17萬人,占50%。在軍地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如何破解隨軍家屬就業安置難題?本報記者在江西贛州進行了專題采訪。
軍嫂安置難,究竟難在哪
2013年,贛州某縣駐軍部隊參謀鐘曉貴的妻子王曉婷隨軍后,該縣軍地領導都很重視,很快就安置到某事業單位工作,要求接收單位3個月內落實崗位。但是,3個月后王曉婷并沒有接到上班的通知。為此,夫妻倆多次到縣人事局、編委辦等有關部門詢問情況,但對方都說了一番“與己無關”的理由,轉來轉去,前后花了1年多時間也沒安置到位。
軍嫂安置難,究竟難在哪兒?該市雙擁辦主任梁衛告訴記者,贛州境內駐軍部隊有20多個團以上單位,每年需要安置的軍嫂70余人。說起來這個數字不大,但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革命老區贛州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地方政府精簡調整,機關縮編增效、事業單位裁員分流,編制大多是“零增長”,有的甚至“負增長”,可控崗位減少,拿不出多少崗位來安置。
——企業用工制度改革,市場主導作用增強,政府指令性安置功能弱化,雖然各地都出臺過地方性激勵政策,但對企業來說優惠幅度不大。
——現行軍嫂就業安置政策法規,原則要求多,具體措施少,剛性約束力不強;有關部門分工不細,職責不清;缺乏規范的程序,沒有時間節點,領導重視就緊抓一下,領導不重視就拖著,辦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壓力不大。
記者采訪時,贛州軍分區政委陳慶陽說,前些年,部隊與地方有關單位協調工作時,什么事都好商量,但只要提到安置軍嫂就業,對方就掛“免談牌”。由此,可見難度之大。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