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既是重要的社會問題,也是重大的經濟問題。簡而言之,解決就業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經濟,實現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是“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為了使之成功落地,李克強總理力推“雙創”與“互聯網+”,把它們看成是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實現比較充分和高質量就業的“利器”。
對于普通來百姓來說,有事做、有錢掙、有溫飽,生活便充滿希望。就業,是勞動者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沒有穩定的就業,收入沒來源,生活無保障,哪來人的全面發展、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事實上,就業事關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大局,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十三五”規劃建議中25次提到就業,即是明證。黨和政府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政策制定、產業發展、投資擴大的重要方向,可謂是抓住了“牛鼻子”。
當前,世界經濟仍然增長乏力,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去產能逐步進入實質化操作階段。國內就業形勢雖然整體平穩,但是依然面臨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愈加突出的挑戰,在一些產能過剩嚴重、轉型尚未完成的行業,企業減員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解決就業問題必須開準“藥方”。就業既是重要的社會問題,也是重大的經濟問題。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多數國家把促進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經濟運行的四大目標。簡而言之,解決就業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經濟,實現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雙創”與“互聯網+”,是擴大就業綜合效應與持久動力的“良藥”。原因在于,無論是“雙創”還是“互聯網+”,都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動力強勁且持久的新引擎。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以穩定增長守住就業基本盤,以結構調整拓展就業新空間,以深化改革激發就業潛力與活力,離開了“雙創”與“互聯網+”的強力支撐,都是無法想象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312萬人,其中創新創業、互聯網產業便是新增就業的主力軍。
“雙創”是新經濟增長點的源頭活水,能夠為擴大就業創造出更多的有效供給。換句話說,創新創業的同時也在創造全新的就業機會,以及產業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無限動力。創業對于就業的拉動作用很強,平均每個創業企業或項目的從業人員為8.44人。全國經濟增速放緩,而就業卻不減反增,主要得益于新興市場主體的快速增長。正是借助“雙創”,不僅補上了傳統行業崗位流失的窟窿,還有數量可觀的增量,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因此,為了讓就業優先戰略落到實處,各級政府都要更加重視“雙創”對就業的帶動效應,創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讓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人靠創業自立、靠創新出彩。
“互聯網+”不僅以全新的形式創造就業機會,也帶來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方式。李克強總理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自己會在網上購物,并很愿意為新業態做廣告,因為它極大地帶動了就業,創造了就業崗位。實際上,互聯網在全方面地滲透人們的生活之時,已經不可避免地對經濟形態、產業生態以及就業形勢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一方面,互聯網的深度延伸,大大降低了創業門檻,讓很多年輕人考慮“創業式就業”時,可以不再拼爹、拼關系、拼金錢,而是拼夢想、拼智慧、拼團隊,為更多人提供了公平的競爭機會;另一方面,“互聯網+就業”新模式的出現,可以為更多人提供精準的就業政策、崗位信息、指導服務,實現就業服務個性化、差異化,讓人們找工作變得更簡單,讓供需雙方的對接更合理、更有效、更及時。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