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填志愿、選專業提上日程。什么專業更熱門?眼下的熱門專業幾年后能否熱度不減?所謂的熱門專業是否契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這些問題都讓考生糾結。教育界專家提醒考生,要興趣、前景、“錢景”相結合,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長、興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
專業有“冷”有“熱”
《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由第三方權威數據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編著。報告發布了2015屆大學生就業“綠牌專業”和“紅牌專業”。“綠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考量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而“紅牌專業”指的是各項指標較低的專業。
報告顯示的本科“綠牌專業”有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審計學、廣告學、車輛工程。本科“紅牌專業”有應用心理學、化學、音樂表演、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美術學。
在就業率方面,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學科門類是管理學,達到94%;最低的是歷史學,只有86.4%。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類是護理學類,達到95.5%;最低的是物理學類,只有86.8%;就業率前三位專業分別是物流管理(96.6%)、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96.4%)、軟件工程(96.2%)。
“冷”“熱”時有變化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考生和家長趨向于選擇所謂的熱門專業。但專家提醒,所謂的“冷”“熱”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時代發展、就業的飽和度發生變化。
比如,生物科學等曾是前些年的熱門專業,現在卻“淪落”為“紅牌”專業。再比如對外經貿專業曾火爆到用“不上北大上外貿”來形容,而幾年之后,隨著開設這一專業的院校以及畢業生人數增加也有所降溫。與此相反,一些曾經的冷門專業,比如農業、林業、國學等卻悄悄升溫。當然,也有一些專業比如建筑、醫療、金融等多年來熱度不減。
6月15日,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副主任田岐立分析說,《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發布其實是一種預警,它客觀反映了某一時間段某些專業是處于需求旺盛狀態還是飽和狀態。但大家還需根據國家發展形勢,冷靜分析大學或研究生畢業后社會需要哪方面人才,不可盲目跟風只盯著眼下的熱門。
興趣、“錢景”兼顧
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考生在選擇專業上也越發謹慎。
考生小李一家最近特別關注今年我省高校新增的本科專業。小李的爸爸說:“新增專業都是根據社會需要而設置的,比如鄭州大學今年新增設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河南科技學院的物流管理專業、河南師范大學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
考生小史表示,他不想僅為“錢景”忽視自己的興趣。雖然法學已經“失寵”,但他還是打算選擇這個自己一直感興趣的專業。小史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熱愛,我相信在哪個崗位都能發光。”對于小史的想法,田岐立表示,隨著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法治人才有可能再次走俏。
田岐立建議家長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要兼顧孩子興趣、就業前景和“錢景”,綜合考慮后再決定選擇哪個專業。此外,哪個專業、哪個行業都有佼佼者,所以考生無論怎樣選擇,都要踏實學習,這才是成功就業的“法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