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遺癥”的產生,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既有其必然性,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既有考生個人的主觀原因,也有因外部環境導致的客觀因素。除了考生由于高考心理壓力大,容易產生焦慮不安或亢奮情緒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家長、老師、學校望子成龍心情急迫,帶給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壓力過大。有的家長從高考開始到大學開學,中間的很多環節,包括考試期間的衣食住行、心理疏導、志愿填報等,家長都做了周密細致地安排。特別是在高考結束后,很多家長和老師更是一門心思盯著孩子的高考成績,費盡心思研究報考的院校,卻往往忽略了對孩子的正面疏導和關心。
比如說,每年的高考一結束,在成績尚未公布前,一些考生家長根據平常孩子的學習情況,事先訂好了謝師宴或慶功宴,設想出了錄取的學校。一旦成績公布,達到預想的成績,自然是皆大歡喜;倘若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成績,必然是大失所望。試想,家長這樣的做法,怎么能讓考生心安理得、心情平靜呢?面對家長事先布置好的宴會和想象中的學校,帶給考生的壓力顯而易見。在這樣的情形下,孩子產生“高考后遺癥”就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
毋庸諱言,每年高考過后,“高考后遺癥”之所以成為頑疾難以根絕,與考生成長的外部環境和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很多情況下,患“高考后遺癥”的考生,壓垮考生的不是成績好壞,而是父母的心愿,以及老師、學校的期望。有的考生將自己的人生價值全部寄托在高考上面。一旦高考失利,或成績不理想,或達不到預想的分數,就感覺自己的人生失敗了,無顏面對父母和老師,進而產生焦急、憂慮、消極和恐懼心理,甚至滋長悲觀厭世情緒。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讓考生遠離“高考后遺癥”,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作出表率,營造一個寬松快樂的家庭氛圍。其次,無論考生成績高低,家長、老師、都要以平常心從容面對,給孩子以心理上的慰藉,為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只有全社會都來關愛參加高考的孩子,“高考后遺癥”才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