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據報道,一年一度的全國高考,對于每一位考生來說,由于就業壓力的加大,專業的選擇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對于高校而言,專業設置也越來越影響著招生質量和長遠發展。
據報道,第三方社會調查機構麥可思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互聯網開發及應用、中小學教育成為2015年畢業生社會需求量持續增加的職業。有專家表示,這些專業的升溫與“互聯網+”和全面二孩政策等大政方針有著緊密聯系。
然而同時,不少高校的專業設置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江蘇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不少專業都屬于“盲目跟風”,經濟熱的時候,連文學院都開出了與經濟相關的專業,“這樣的畢業生不滯銷才怪。”
專業設置與就業“倒掛”的現象,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前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
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近年推出了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為一些就業率較低的專業“降溫”。 不少地方招辦部門負責人也感到,目前我國仍缺乏有效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一些專業可能明知就業并不好,但家長有意愿,學校也花了錢招了老師建了隊伍,一旦不辦了,老師怎么辦?所以學校也很難建立相應退出機制。此外,就業率能否真實反映畢業生的需求情況,也是一個問題。
專家指出,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普遍對孩子的就業環境和工作待遇等比較關注。一些專業雖然急缺人才,但是由于對應職業的勞動強度大、風險高,考生和家長都不愿填報,如兒科專業、公安專業等。
也有專家認為,專業設置與現階段經濟發展狀況息息相關,因為行業、地域待遇差距明顯,大眾自然追求輕松、社會地位高、待遇好的專業,也就有了所謂的熱門專業及冷門專業。但當經濟發展到高階段,各個行業差距不大,公眾才會真正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來選擇專業,屆時冷熱就不會這么明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