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畢業季”成為一些大學生內心的“畢業急”,不僅要在“5·20”到來時面對“畢業即分手”的痛苦,有些畢業生還要面對“畢業即失業”的尷尬現實。
一些媒體習慣給每年就業季都扣上“史上最難”的帽子,這很容易吸引眼球。今年也不例外,全國高校畢業生有76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似乎就業季“沒有最難,只有更難”。
透過“就業難”的表象,我們要看到“擇業難”的實質。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并不一定是工作難找,也不是崗位難求,可又奈何“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心里想著掙高薪水,骨子里卻沒真本事。口口聲聲談理想,內心還是圖安逸。自己想做的掙錢少,工資不錯的還嫌沒有戶口和編制。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工作能力還配不上“野心”,這樣下去,工作難找的“尷尬癥”不犯才怪!
找一份工作,自己樂意又能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還能得到社會認可,可謂皆大歡喜。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職業理想與社會報償不相符是造成求職“選擇困難癥”的一大因素。去追求所謂的理想,還是謀求高薪或安逸,是畢業生求職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人發愁沒工作,有人糾結可選擇的太多。筆者的一位同學是知名院校的高材生,她的苦惱是不知是要堅守學了七年的專業理想還是去一家有編制有戶口的國企。對初心念念不忘,卻對報酬耿耿于懷,著實讓人難以抉擇。
同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導向也是造成畢業生求職困境的一大影響因素。按照傳統觀念,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似乎是“金飯碗”——工作穩定、壓力小、社會地位高,依然是許多家長對于自己孩子工作的期待。然而,社會在不斷進步,當年被罵“丟母校臉”的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的生意做得風聲水起,休學創業、靈活就業等多元化的選擇也逐漸被更多人接納和認可。
破解就業之難,并不是一味要求求職者“自降身價”,每一個大學生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明確的規劃。如果等到大四、研三才想起做職業規劃,那也只能坐等畢業“喝西北風”。筆者一位校友為了進一家知名媒體也算是“煞費苦心”,人家入學第一年就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夯實基礎,第二年便爭取到了這家單位的實習機會還表現得十分優秀,最后他在校園招聘中脫穎而出。人們更多的只是看到了他早早拿到Offer時的光鮮,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為了這份工作所做的努力。
就業季,擇業難。選擇越是多元,越需要明確的自我認知。無論是自主擇業、靈活就業,還是休學創業、自謀出路,或者出國升學、繼續深造,職業選擇沒有對錯,但每一位求職者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自己的崗位盡責,抓住“出彩”的機會,去贏得應有的尊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