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發到自為
——安徽省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透視
黃山學院藝術學院學生向根雕大師學習根雕藝術
合肥學院藝術設計系中外學生共同進行產品交流
黃山學院學生在工廠車間進行實訓操作
合肥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系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訓(以上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2015年10月30日,中德兩國總理的到訪,讓合肥學院聲名鵲起。不了解中德高等教育始于30多年前的那場合作背景的人,似乎會摸不著頭腦,合肥學院是什么來頭、有多大的吸引力,能讓兩國的政界要員為之站臺?
在學術研究上,合肥學院可能無法與同在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等研究型大學比肩,但提及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探索,合肥學院經得起推敲。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與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簽署協議,把合肥學院確定為中德省州文化交流合作共建項目。從2003年起,在“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辦學定位的引領下,合肥學院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先進的辦學理念,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路上扎實邁進。
從2008年安徽省率先在全國提出建設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的設想,并啟動實施“高校教學改革與質量提升工程”和省級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立項改革試點開始,應用性高等教育體系建設在安徽省漸成氣候,越來越多的高校在應用型的道路上找準自身定位,實踐著從自發到自為的深層轉變。
不約而同的“集體出走”
“每3個師范專業畢業的學生就可能有2個找不到工作,學生的‘出口’問題不解決,學校自然辦不好。”
2007年,時任安徽工程大學副校長的汪建利調任黃山學院擔任校長時,面對的是一所出身師范、著力點也在師范的地方本科院校。
當年學校剛剛升本,“師范習氣”依然濃厚,過半的師范專業成了汪建利心頭的一塊隱疾。“每3個師范專業畢業的學生就可能有2個找不到工作,學生的‘出口’問題不解決,學校自然辦不好。”
而如今,黃山學院58個本科專業中只有2個師范專業,轉型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需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學校每年把報考率發給各個學院,三年期限,如果招生不行,就業也不行,就要把專業停掉。”黃山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汪小飛對當年那段“驚心動魄”至今記憶猶新。重壓之下,必須當機立斷。當時,學校力推專業改革,并停辦應用物理、數學、思想政治等老牌師范專業,僅保留的一部分師范專業,也在學科發展方向上發生變化:美術專業向設計專業轉變、音樂專業向表演方向轉變。
這是一種怎樣的轉變?親身經歷過這段并不久遠的歷史的安徽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儲常連,將其解讀為從封閉走向開放、計劃走向市場、精英走向大眾、學術走向應用、單一走向多元的集體轉變。
上世紀末,在高校擴招的時代背景下,安徽省內一大批師范類或專科類學校升格為地方本科院校。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內,安徽省內的地方本科高校增加了12所。2002年,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黃山學院;2004年,滁州師范專科學校升格為滁州學院;2005年,安徽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安徽科技學院。
資料顯示,在此間的200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目前,安徽省33所本科院校,其中31所均為地方本科高校。本科高校數量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在校生規模的逐年擴大。2006年,全省本科院校在校生規模為319721人,2014年底,這一數據一路飆升至605040人,同比增長89.2%。
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和平坦言,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向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兩大問題,一是教育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二是人才同質化現象嚴重。高校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與社會對人才多樣化需求有脫節。“社會系統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但教育沒跟上、不匹配,這個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必須解決。”
整個社會從計劃到市場、精英到大眾、封閉到開放、單一到多元的轉變,都在倒逼著地方高校改革的進程。
“如果學校辦學定位不調整,安徽省每年170多萬畢業生中有七八十萬都是師范生,而每年上崗的新教師不到一萬人。每個學生畢業后都要找工作,學校把他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日后的工作找得好不好,是我們必須考量的問題。”儲常連表示,“只有改革,才能讓高校人才更好地服務、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的發展,整理好行裝,高校才能再次出發。”
意識到了轉型的迫切性,2008年12月26日,安徽14所本科高校帶頭成立了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在該框架下不同學校學生可以跨校攻讀雙學位、不同學校教師可以互聘、管理干部可以互派掛職。目前聯盟高校已擴至19所。
“安徽的轉型不是一所學校,而是一批學校;既是自己在干,也有組織;既有實踐積累,又有理論指導,不光埋頭拉車,還抬頭看路。”李和平說。
始于2008年的大批新建本科高校“集體出走”之后,安徽省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可謂幾年一個大動作,根本停不下來——2009年,開展省級示范性應用型本科改革試點;2013年,立項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2014年,成立長三角應用型高校合作聯盟。
對于已經“在路上”的高校來說,轉型同樣沒有終點。
據汪小飛介紹,目前黃山學院正逐步放開轉專業限制,學生入學半年后即可向學校申請調換專業。“這也激發著每個學院管理者和教師的內生力量,辦不好、不受歡迎、轉系率太高,專業也要停掉。”
因為在變革的基因中,變革者逐漸嘗到了甜頭。
“學校在全國最早開設了旅游和林學專業,都是首批國家級的特色專業,目前均形成了多個專業互相支撐的學科群。”汪小飛說,學校已完成50余項黃山市各類旅游產業研究課題,當地旅游行業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超過四成均為該校畢業生。學校利用地方資源發展起來,再反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成為學校不斷循序壯大的不二法門。
汪建利表示,以前在黃山搞新農村建設、地方政府總是習慣于找一些設計院來做規劃。但這一方面花費高,另一方面地方味道不濃,做出來的方案往往脫離實際。“而學校建筑學院植根于地方,老師和學生都很熟悉地方情況,可以融入地方特色,把旅游規劃一并做到里面,效果很好。老師牽頭,學生去做,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汪建利始終覺得,地方性是地方高校與生俱來的基因,接地氣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存發展之道。
著眼未來的“釜底抽薪”
如何將學校的根脈和血液融入到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是這些年輕的本科高校必須思考的問題。
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程藝曾經將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描述為“一場從形態到靈魂的轉變過程”,對此,李和平感觸頗深。
“2007年剛來教育廳工作的時候,我來自合肥工大,書記來自中科大,地方高校以前接觸不多,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差距確實大。如何讓地方高校辦出特色,想來想去都離不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手段、資源和人才。”李和平坦言,要做好“地方性”“應用型”的文章,顯然不是新辦幾個“入時”的專業、新建幾個就業創業基地就能做好的,如何將學校的根脈和血液融入到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是這些年輕的本科高校必須思考的問題。
“銅陵市在制定‘十三五’規劃,寫作班子里有很多我們的教授。”銅陵學院副院長倪國愛說,以前講到高校和政府、企業共建基地、中心等,很多人認為是口號,實際上不是。轉型后的銅陵學院和銅陵市的兩個區都有很好的合作,學校連續5年都在做皖江經濟發展報告,這些已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要把部分高校的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先試先行的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踐探索,正好印證了這是一條行得通的道路。
在滁州瑯琊工業開發區內的宏秀電器公司,滁州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的汪先兵等5位老師和8名同學儼然成了公司的“編外員工”。每天都有兩名老師帶著同學跟公司員工一起工作,開展技術攻關。
“公司原本只是浙江總部的一個生產廠,汪老師和他的學生們攻克了高壓真空開關控制器難題,讓我們走上了自主研發之路。”公司總經理鄭文秀說,當初曾找過東南大學、上海交大等,但一開口就是幾百萬元,成本太高,與本地高校合作成了公司的現實選擇。
與滁州學院開展產學研合作后,學校教師接地氣的科研風格讓他感觸頗深。“學校自動化專業的汪先兵教授是車間常客,經常來和我們的工人、車間主任聊天,了解企業的產品性能、客戶對象以及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經過大量的資料搜集和技術攻關,2012年,汪先兵和他的學生團隊幫助企業一舉攻克了“高壓真空開關控制器”的難題。很快,高壓真空開關控制器研發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即將出成果,適應國家智能電網建設的農網智能配變終端也在加快研發。兩個項目公司僅投入經費120萬元。此外,學院師生和公司技術人員還組建起了企業研發平臺。
在滁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院長孫艷輝看來,校企合作過程中,地方本科高校應更加突出學校作為科研高地的引領作用。“很多地方企業都沒有公共的研發平臺,這一點正好可以借助高校的優勢,再加上企業的實操經驗、工廠、市場等資源,一個項目做下來,自然有高度也接地氣。”
別看如今滁州學院的產學研用合作搞得風風火火,轉型之初,滁州學院院長慶承松也是扛住了不少的質疑聲。
“當時有不少教職工擔心轉型發展就是照搬高職高專模式,把滁州學院變為為‘滁州職院’,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慶承松直言,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絕不是矮化新建本科高校,而是較比學術型辦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養必須著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兼顧行業企業發展。
如今,在滁州市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過程中,滁州學院就承擔了其中13個課題項目的規劃編制工作。
“目前安徽的地方本科高校面臨的是第二次轉型,即辦學類型的轉型發展。”李和平說,第一次轉型,是從專科層次到本科層次的轉型。較之十年前的身份轉變,這場二次轉型對高校提出了更大的考驗。
在儲常連看來,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是一個不斷革命、繼續革命的過程。在向應用型轉變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不斷地凝聚人心,逐步形成共識,不斷地實踐探索。“從形態的轉變到靈魂的轉變,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聚焦發展的“系統升級”
“轉”到深處是課程學科改革,“轉”到難處是教師評價機制改革。評價改革有了突破,教師的轉型之路就會越走越寬。
安徽省教育廳早在2008年時就開始有計劃地推動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方向轉變。同年,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成立,開啟了安徽地方高校抱團發展的時代。聯盟內19所高校拿出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和1個省級特色專業,在聯盟間進行專業對口交流。
儲常連如此定義成立聯盟的初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同學校的優勢專業各有特色,彼此學習,互相裨益。”
李和平認為,開放合作是轉型前提。“單獨一所學校要轉型,是轉不下去的。學校要參與評估,老師要評職稱,這些都需要頂層設計做支撐。也需要高校間的協同發展。”
一口吃不成胖子,這場改革牽涉教務、人事、科研、規劃等多個職能部門,從何處“下刀”,怎么“下刀”,關系改革成敗。“轉”到深處是課程學科改革,“轉”到難處是教師評價機制改革。目前在安徽,已有不少高校開始啃起了這兩根“硬骨頭”。
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常任主席單位,合肥學院從2005年就開始研究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各個院系紛紛行動起來,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去向,到行業企業調研,分析崗位能力要素,確定能力培養目標,然后根據培養目標進行具體的能力培養方案設計,把每一項能力轉化成一個個的教學模塊。每個模塊都是圍繞特定主題的教學單元,可能是一門課或一門實驗,也可能是幾門課或幾門實驗的整合。這就成了合肥學院圍繞學生核心能力培養而大規模開展的模塊化教學改革。
學校管理系主任李道芳說:“學生的能力設計一定要源于社會需要,關起門來做不出好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了使學院物流專業辦的更接地氣,學院老師先后走訪了省內外200多家物流企業,并向他們發放調查問卷,最終形成物流的規劃設計、成本核算、項目實施、信息化、國際物流、系統運作等六大能力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學院重新編排構了物流專業教學模塊,把企業項目實施能力培養融合到專業基礎模塊和專業模塊中去,一個或若干個模塊專注培養學生必備的某項能力,并且4年的模塊教學過程中都是與企業工程師共同完成的。學生通過對這些規定模塊和選修模塊的學習,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很快上手。
據悉,安徽在2012年便出臺了《關于應用型共享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若干意見》,鼓勵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與企業或行業共同開發適應社會生產和職業需求的新課程。目前,以合肥學院的模塊化教學為范本,安徽在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內聯合開展了“以提高應用能力為導向”的應用型模塊化課程改革,并編寫了系列教材,在聯盟內高校推廣使用。
對學生的評價要轉型,對教師的評價也同樣,在教與學的天平上,似乎只有徹頭徹尾的轉型才能真正實現轉型的初衷。
合肥學院電子信息與電子工程系電子設計競賽實驗室李翠花就是這種轉型的受益者。李翠花當年做競賽負責人時的“困窘”,系主任譚敏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當年她都不敢進實驗室,一屋子學生、一屋子問題,現在則是電路的‘招牌’,還借助這個平臺,帶出了一批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老師。”譚敏說,模塊化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能力輸出導向,在職稱評定上,也將教學效果評價融入其中,對第二課堂的工作量計算,學校也有獎勵政策。
合肥學院研究生處處長伍德勤覺得,對教師評價的轉變與對學生評價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微觀的評價,即課程評價。以前期終考試占70%,現在只占40%,平時的過程評價占60%,這些都是按照應用型培養路徑對學生課程評價發生的改變。”伍德勤坦言,以前他在別的學校做課題研究,將過程評價的比例由30%提高到40%,學校就覺得了不得了,如今這么大幅度的提升,卻在應用型轉型的大背景下顯得水到渠成。
評價改革有了突破,教師的轉型之路就會越走越寬。
2014年11月,黃山學院與昌輝汽車電器股份公司共同建立了安徽省第一個教師應用能力發展工作站,開辟了該校與企業合作培訓教師的先河。目前,學校已經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了21個工作站,計劃未來三年新建工作站30個。
根據規定,學校專業教師必須到工作站內開展掛職鍛煉,并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條件之一。教師到工作站后,將幫助企業開展項目研究、提供技術咨詢服務等。同時企業也負責對教師在技術和業務方面進行考察和審核,企業與學校為此建立了一套詳細的考核機制,考核不合格的教師將“回爐反造”,直至合格方可“畢業”。
學校經濟管理學院教師李之琳就是這一機制的受益者。今年3月,李之琳被學校派往黃山市人民法院掛職鍛煉,在此期間,她完成了《新行政訴訟法實施熱點分析》這一重要的國家級課題。“學成歸來”后,老師的改變學生們看在眼里,2012級法學系學生王麗佳說:“李老師回來上課,像換了個人似的。講經濟法特別有底氣,每講一個知識點都有實例作為支撐。”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雙能型”教師認定標準將正式出爐,對“雙能型”教師的認定標準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如“近五年在企事業單位脫產從事與限專業相關的專業技術工作達6個月以上,兼職從事本專業相同或相近的專業技術崗位實踐工作兩年以上,且經掛職單位與學校聯合考核合格者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