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走到一線去 教師也從一線來
黃山學院:不在書齋里培養應用型人才
“大學里,最讓我驕傲的就是,我是《黃山日報——大學生生活》編輯部的一員。要知道,這份報紙全部由我們學院的學生來編輯制作。”黃山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學生王小雨驕傲地說。
2014年5月,為順應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需求,黃山學院把原隸屬于藝術學院的廣播電視編導、播音主持以及文學院的新聞學、戲劇影視文學等專業組建成立全新的文化與傳播學院。
在新聞、文化類專業一片唱衰聲中,黃山學院此舉意欲何為?黃山學院院長汪建利說,成立文化與傳播學院并將其確定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學院,是為了走出一條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路子。
試點,絕不是說說而已。文傳學院成立后,包括理論教學、實踐實訓、畢業設計(創作)等在內的教學改革全面實施,通過實踐課堂、專業社團、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專業實踐團隊、專業班主任制度等多方面的建設,加大課外實踐教學力度,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改革的初衷是打通4個專業之間的壁壘,真正培養應用型復合式人才。
在課程設置上,進一步“接地氣”,依托黃山獨特的人文地理資源,開設了“旅游新聞寫作”“徽州地方戲劇創作”“旅游風光攝影”等特色課程,帶領學生走入黃山百家攝影點、風景區實踐實習。據統計,僅2015年下半年便開設實踐課程11門,覆蓋20個教學班,選課人次達到1711人次。“‘專業互通、實踐提升、校地合作’的應用型復合式文化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成效已經顯現。”該學院副院長何村說。
課程改革之初,適應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們明顯表現出“水土不服”。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讓部分教師先試先行,看到了改革成效的教師們一步步地追趕上來。為了讓教師更“接地氣”,一方面,學院堅持走出去,共有9名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參加實踐學習,建立教師應用能力工作站3個,3名教師已被認定為雙能型教師;另一方面,積極引進行業一線專家或資深從業人員擔任專業課教師,學院從安徽省廣播電視臺、安徽日報社等專業傳媒機構聘用了15名一線資深專業人士擔任授課教師。
如今,該學院借助自己創辦的《新安江晨報》、《南岸》雜志、徽州文化網及“我的校園”微信、微博等媒介傳播平臺,讓更多學生參與全媒體實踐訓練;借助微電影創作基地,組織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學生創作、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拍攝系列劇,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直接參與社會實踐。多個實踐平臺的建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