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穩定、亮點不少、壓力不小——一季度我國就業開局良好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新聞發言人李忠在2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2016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18萬人,完成了全年任務的32%。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凸顯了一個良好的開局,這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去產能進入實質階段的大背景下實屬不易。
開局良好 形勢穩定
李忠說,一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4%,同比和環比都下降了0.01個百分點;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26萬人,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8萬人,均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總體穩定。
在農民工方面,據人社部對十個省500個村就業監測情況顯示,一季度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增加了2.9%。
再從供求對比看,據人社部對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的情況來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約為1.07(1個求職人員對應1.07個招聘崗位),市場需求略大于供給。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李長安教授說,無論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還是國際通行的調查失業率,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國的失業率指標都不太高。比如號稱“充分就業”的美國,失業率目前也在5%以上,歐洲有的國家失業率超過10%。
“2016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加快的背景下,就業開局良好來之不易。”李長安說。
壓力不小 分流就業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深入調整,對就業的影響也在加深。”李忠坦言,“一方面是部分企業用人需求在下降,有些勞動者就業難度在加大;另一方面是部分地區和行業失業的風險也有所上升。”
化解過剩產能將造成一部分職工被分流安置。據初步統計,煤炭系統涉及約130萬人,鋼鐵系統約50萬人。“下一步做好就業工作,應該說難度還是非常大的。”李忠說。
“化解過剩產能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其中職工安置問題又是化解過剩產能工作中的關鍵環節。”李忠說。
他說,具體的安置渠道,概括起來是四個一批:一是內部安置一批。對需要分流的職工不是簡單推向社會,而是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的技術、設施、場地,通過企業內部挖潛實現內部分流安置。
同時,轉崗就業一批。對確實需要轉崗就業的,將其納入就業扶持體系,通過提供職業培訓、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政策扶持,幫助他們盡快找到工作崗位或自主創業。
“此外,內部退養一批。對于年紀比較大,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再就業確實比較困難的職工,允許他們進行內部退養。”這位新聞發言人說,“如果這期間企業主體已經消亡,可以采用社會托管、代發代繳的方式實行退養,等他們到了法定退休年齡時再辦退休手續。”
再有,就是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一批。對有些職工,特別是一些大齡的職工,再就業確實比較困難的,還有一些零就業家庭,通過開發一些公益性崗位來幫助他們實現就業。
專家認為,雖然壓力很大,“但只要經濟增長仍在合理區間”,完成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的目標就不成問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