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統考“新政”帶來“幾家歡喜幾家愁”
本土商學院將步入“洗牌期”
教育部不久前出臺的一紙關于規范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招考的紅頭文件,或讓眾多本土商學院步入又一個“洗牌期”。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從2017年起,EMBA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考生參加MBA(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全國統考,由教育部劃定統一的分數線并向社會公布。
“辦學質量好的商學院,院長們很淡定;但一些質量不盡如人意的商學院就不好說了。”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教育部的“新政”對本土商學院的辦學而言確有擠水分的功效,可以判定,明年EMBA招生門檻勢必有所提高,而各大商學院之間的競爭也會愈加白熱化。
“標配”后更應打好特色牌
上海高校林立,名牌商學院也不少,參與全球認證似乎成為一種“標配”。這兩天,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傳出兩大利好:先后獲得EQUIS (歐洲質量發展體系)5年認證和AACSB(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5年認證,由此成為中國大陸地區第7家獲得全球兩大權威商學教育5年認證的商學院。在此之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已獲得包括AACSB、EQUIS 以及 AMBA ( 世界MBA協會) 三大國際認證。
同濟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霍佳震介紹,不同的國際認證就像不同的“尺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衡量自己的辦學水平,為對標國際一流商學教育提供參照。
比如,同樣是國際認證,AACSB認證和EQUIS認證考察的重點各不相同。前者相對偏重考察一所商學院的戰略發展目標,即它的辦學愿景是否通過良好的過程控制得到實現;而后者則更看重商學院辦學的國際化程度以及商學教育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程度。
“每一個國際認證都各有一套指標體系,對一流的商學院來說,不可能為了要通過這些認證就去削足適履。”在霍佳震看來,通過國際認證只能說是完成“標準動作”,而目前,本土商學院更應該在“自選動作”上破題,比如,無論是推進上海“四個中心”建設還是加快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滬上幾所商學院必須結合各自“母體”,即所在高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提供對應的智力支撐。
“不可能所有的商學院都擠在金融或工商管理等幾個專業領域,錯位競爭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霍佳震說。
不必過度憂慮統考影響招生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本土商學院歷經了30余年的快速發展。其中,對MBA教育的探索開展了20年有余,EMBA教育也已有12年。
本月,教育部發文要求,從2016年12月1日開始,各院校不得再自行組織EMBA招生考試,EMBA項目明年起納入全國統考。對此,業內議論聲頗多。一種觀點認為,“新政”的出臺顯然劍有所指,是對部分商學院存在的EMBA項目脫離教學目標、“放羊”式培養,以及“花錢買學位”等亂象的整治。但統考消息一出,也有一些商學院的掌門人不免擔心:招生門檻一下子提高了,招生受影響怎么辦?
霍佳震對此持相對樂觀態度。他分析,在EMBA項目之前,MBA項目也同樣經歷了從最初由高校自行組織考試到后來全國統考的過程。而事實證明,從長期來看,通過統考嚴禁一些招生單位降低標準,這對于促進商學教育的長遠健康發展是有益的。
也有專家建議,除了規范招考流程,主管部門還可委托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等機構,開展對相關教學單位的定期評估、檢查。比如,就像實施“專業預警”一樣,教指委也可以定期公布評估結果,要求吃黃牌警告的商學院定期整改,吃紅牌的商學院停止招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