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入學機會 差異緣何存在
編者按
保證每個人在起點上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是實現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所通過分析近十年來的教育數據,形成了數個關于我國教育發展指數的研究報告。透過數據,審視中國教育的現實面貌,我們為此編輯整理了上述報告,今起分兩次刊登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指數及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指數報告,敬請關注。
高考,作為一項教育和社會制度,在選拔社會精英、維護社會公平和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加大,社會政策的變革和高等教育擴招規模等因素的影響,由高考錄取引發的教育機會不公平問題不時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近十年來高招錄取的相關數據形成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高等教育總體入學機會呈逐年上升趨勢,東中西部的差距也明顯縮小,各省差異在2010年達到高點后呈現逐年縮小的趨勢,但著名高校的入學機會上升較為緩慢,東中西部的差距和各省差異均有所擴大。
總體入學機會逐年遞增,優質入學機會增長緩慢
我國各地區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總指數均呈現出穩定的逐年上升趨勢,與2007年相比,到2014年入學機會的增長幅度高達32.0%;與總體入學機會相比,2008年到2014年優質高校的入學機會同樣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然而它的增長幅度則相對較小,與2008年相比,2014年的入學機會僅增長4.6%。
2014年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地區差異
東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根據31個省在各年度的變異系數可以發現,近十年來在各省之間入學機會的差異逐年縮小。特別是2010年后,變異系數以每年更大的幅度逐年減低。到2014年變異系數降到0.137,與2007年的0.213相比縮小的幅度達到35.7%。這說明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在地區之間的公平程度逐年提升。然而,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在地區間的差異則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了逐步擴大的趨勢,與2008年相比,2014年各省之間的差異性提高了19.6%。這說明,各地區適齡人口進入一流高校的入學機會存在越來越明顯的差異。
東中西部總入學機會水平逐年縮小,優質入學機會逐年擴大
將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各年份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高等教育機會以及優質高校的入學機會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東部的入學機會水平均超越中西部,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區域間的差距則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就總的入學機會來看,東、西部差距呈現了先擴大后縮小的態勢。到2014年西部的增長幅度達到40%,超過了東部的39%;就優質高校入學機會來看,區域間的差距則逐步擴大,到2014年東部和中部共提高6%(與2008年相比),而西部的增長幅度僅為2%。
對于總體入學機會的差異而言,東部省份與全國差異趨勢相似,中部省份的差異逐年縮小,到2014年變異系數為0.1,與2007年相比縮小幅度達到40%。然而西部地區則發生了較大的波動,2014年與2007年的變異系數基本持平。其中內蒙古、青海、重慶和寧夏在全國入學機會的排名中較為靠前,新疆、貴州、云南和西藏則處于靠后的位置;然而,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在東部和西部各省差異的趨勢剛好相反。與2008年相比,2014年東部在平均水平逐年提高的基礎上,入學機會的差異逐步擴大,變異系數擴大的幅度達24%。也就是說,對于進入一流大學讀書的機會來說,東部各省份之間始終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隨著時間逐年擴大。而西部地區的變異系數則逐年下降,與2008年相比,到2014年的降幅達21%。也就是說,原本在一流大學入學機會上處于劣勢的西部地區,則形成了逐年集中的趨勢,各省優質入學機會形成了普遍較低的態勢。
各省的入學機會依然存在較大差異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海、天津和北京始終處于前三位,在入學機會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內蒙古和天津分別為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和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增長最快的省份。
截至2014年,各省份在入學機會上依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天津、上海和北京在入學機會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總的入學機會方面,西部地區則出現較為明顯的分化,內蒙古、寧夏、青海和重慶在全國各省排名中較為靠前,而新疆、廣西、西藏、貴州和云南則較為靠后;八年間,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增長速度最快的省份依次為內蒙古、貴州和甘肅,年平均增長率在40%左右。
在優質高校的入學機會方面,東部的浙江、中部的吉林、湖北和西部的重慶等地區排在前位,這些地區當地優質高校數量并不多,但這些高校在名額分配上則更傾向于向本地考生傾斜。以浙江為例,2014年浙大在浙江省的招生計劃為2400人,占總招生計劃的比重就高達50%。招生屬地化傾向帶動了浙江優質高校入學機會的提升。優質機會增長速度最快的為天津、北京和吉林,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0%、9.3%和6.6%。
應以充足為政策目標對現有招生分配方式進行改革
自我國實行擴招政策后,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總指數和優質高校入學機會指數均有所上升,保證了絕大多數的適齡人口在起點上獲得公平的入學機會。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東部帶動西部、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對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實施優惠等策略,使我國區域間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在擴大的基礎上差異逐漸縮小,反映了我國實施的相關政策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同時也折射出制定相關措施的必要性。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出現較好的發展趨勢,但也存在相應的問題,如在分省配額的招生制度下,東部地區存在地域優勢,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在區域間分化進一步加劇;優質高校的招生屬地化現象較為普遍,不利于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在區域間差異的縮小,進一步加劇東中西部地區間乃至東部地區內的入學機會的差異,進而導致了“高考移民”的出現等一系列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非均衡發展一直是我國占據主導的政策指導觀念。在高等教育非均衡資源的背景下,要實現高等教育機會,特別是優質高等教育機會在地區間的均衡,不僅需要考慮到表象的均衡,同時也應結合政策理念,從產生不均衡的深層原因著手進行政策設計。
為此,圍繞上述問題,為在“十三五”期間實現高等教育機會在地區間的均衡,筆者建議:以充足為政策目標對現有的招生分配方式進行改革。建議利用地區適齡人口、基礎教育水平、高等教育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已有的歷史數據進行建模。在充分考慮到經濟發展水平、各階段教育能力和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礎上,以保證當地入學機會有所提高,各地區差異有所下降為目標,對招生名額進行實時的系統性的預測和分配。
?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