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已進入大學生多到“遍地走”的時代?是的。臺灣“內政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臺灣擁有大學學歷者突破500萬人,擁有研究生學歷者則有130萬人。
臺灣1111人力銀行“2015新鮮人就業追蹤調查”指出,近3年大學畢業的泛“新鮮人”(職場新人)中,有25%仍待業。而2015年畢業的大學生中,有35%還未找到第一份全職工作,同比上升6%。一面是民眾平均學歷逐年升高,另一面卻是“畢業即面臨失業”。
島內就業問題為何產生,又該如何解決?臺灣職場新人是繼續深耕本土還是離島發展?兩岸青年有話說。
① 學歷貶值 藍領走俏
臺灣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高達79%的受訪職場新人認為工作不好找,其中有36%認為非常不好找。畢業于臺灣大學的柯伯麟向本報記者分析:“工作不好找,可能是指好的工作不好找,雇主也覺得優質人才不好找。原因是職場新人在學校里掌握的知識沒法很好地銜接到社會上去。”
柯伯麟認為,臺灣高校應盡早幫助學生了解職場生態,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去實習體驗,或讓企業直接進入學校開課,為學生步入職場做準備。高校學生更需要調整就業觀念,拓寬職業選擇。
在北京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臺灣人羅鼎鈞對記者說,臺灣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學歷嚴重貶值。“現在臺灣‘少子化’形勢嚴峻,高校招生困難,于是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導致學生職業素養不足。這也是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讀了大學,就不愿意去做藍領工人。就連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的學生,也想當辦公室白領。其實現在臺灣很缺技術型工人,月薪還不錯。”羅鼎鈞認為,臺灣技術型人才市場需求大,本可為不少職場新人提供就業機會,但相關教育其實難以有效輸送人才。
“很多職業技術學校原本是專科院校,但都升格為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大多變得像綜合性大學。”羅鼎鈞說,這些學校大多授予學生大學學歷,看似學歷變高,人人都可以上大學,但會讓部分學生變得眼高手低。而在升格過程中,有些院校教育會與市場需求脫節。
② 薪資縮水 西進大陸
“職場新人抱怨工作不好找,可能是因為薪資縮水,高不成低不就,有些人就會選擇待業。”剛走出臺大校門便入職臺灣鴻海公司,隨即外派大陸負責財務會計工作的黃軍諺告訴記者。
十余年間,臺灣大學畢業生起薪不升反降,在2.2萬元新臺幣周邊打轉。對工作不滿意的年輕人選擇跳槽,可跳來跳去,薪資總難見起色。臺灣1111人力銀行調查還提到,剛畢業的大學生中雖有35%待業,但有近三成人已跳槽1次以上。而已找到工作的職場新人,目前平均也換過1.6份工作。在離職原因中, “不滿意薪資福利”、“低成就感”、“升遷機會小”位列前三。
羅鼎鈞分析,臺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出口下滑,經濟前景不佳,由此導致就業形勢嚴峻,年輕人不斷跳槽求發展,出走意愿也在增加。“臺灣經濟體量比較小,外派到大陸,機會比較多。”黃軍諺說。與他有著類似想法的臺灣人還有不少。據臺媒調查,島內約有1/3的年輕人有意西進大陸求職。
長期接觸臺生的北京大學臺灣研究會前會長周凱南對記者說,來大陸交流的臺生,有些會表達來大陸找工作的意愿,甚至有比較明確的規劃,比如畢業之后來大陸哪個城市、工作幾年。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臺灣女生楊子嫻,目前在北京一家創業投資公司工作。在臺灣讀本科時,楊子嫻選擇了新聞專業。“念新聞傳播系的同學更想來大陸,因為他們知道,臺灣的就業環境和市場不太適合臺灣年輕人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