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女碩士韓國留學歸來:被1600元底薪碾壓。在“碩博專場招聘會”上,韓國海歸碩士張瑤連投出簡歷的機會都沒有。“說是碩博專場,幾乎沒有面向碩士的崗位。”上一次,她在一家培訓機構投簡歷,負責人漠然地說:“不論本科還是碩士,韓語老師,底薪1600元,其余靠招生提成。”她說:“投簡歷的過程,就感覺自己在被反復碾壓。”
之所以對1600元底薪生出“被碾壓感”,源自女海歸對自身文憑的高度自信,以及對職場形勢的樂觀預期。曾幾何時,留洋、海歸、碩士都是極其高大上的字眼,說起來很多人都會露出羨慕、尊敬的表情,擁有此種身份者在就業時更是風生水起,成為被爭搶的香餑餑,高薪、高職自然不在話下。只可惜今非昔比,現實狀況和就業市場瞬息萬變,隨著國人走出國門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多,海歸的含金量也有所暗淡,最新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顯示,8成海歸的薪酬在1 萬元以下,具有的競爭優勢明顯下降。如果不能及時轉變就業觀念、放下身段適應市場,一些海歸和高學歷者很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海歸被1600元底薪“碾壓”,其實并非壞事。其一,可以讓包括海歸在內的求職者能夠對自身條件和就業市場有一個更為客觀理性的判斷,量體裁衣、人盡其才;其二,能讓更多的家長和學子對高燒不退的出國熱進行冷思考,在選擇求學之路時更為冷靜務實,不再一窩蜂地盲目跟風留學;其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國外“野雞大學”泛濫的問題,讓那些專為中國學生打造的“克萊登大學”逐步失去市場,無法繼續忽悠學生。
最重要的是,海歸被1600元底薪“碾壓”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就業評價體系的進步——不再“唯文憑”、“唯資歷”,而是更看重勞動者的實際能力了;不再講面子、盲目攀比高學歷,而是更看重企業的內在需求了。實際上,有沒有文憑、有什么文憑以及有沒有證書、有什么證書,并非衡量個人能力的惟一標準。只有重新構建更科學、更合理的社會評價體系,重實際、輕形式,才能徹底破除那些老觀念和條條框框,才能讓教育回歸本位、讓人才如魚得水、讓用人單位各得其所,實現多方共贏,激發勞動力市場的活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