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因此,如何實現大學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質量就業體現在就業達到預期收入、就業滿意程度高、社會保障合理、勞動關系和諧、個人發展前景良好、擇業成本低等方面。據《就業藍皮書: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4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1%;2014屆本科畢業生各職業平均月收入為3773元;超過50%的被調查畢業生認為當前工作與職業期待不吻合;就職于中小企業的畢業生崗位參保情況不樂觀,勞動爭議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實現大學生高質量的就業目標任重而道遠。
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因素和自身主客觀因素,其中外部環境和自身客觀因素在一定時期內是基本保持不變的,而容易改變的就只有自身主觀因素。在大學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影響其就業質量的自身主觀因素是就業價值觀,即個體衡量某職業各方面好壞的主觀評價。以2015年對部分高校的畢業生調查為例,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趨向于選擇與自身就業價值觀相似的工作,即就業價值觀會左右畢業生就業收入、就業滿意程度等指標,對就業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同時,隨著社會環境變化,大學畢業生就業價值觀也在發生著轉變:更加追求個人發展,注重薪酬;彰顯個性需求,就業取向多元,追捧彈性的工作時間;逐漸減弱對專業對口的重視;依舊偏向于較弱工作強度與較高聲望的工作崗位。
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趨于平穩,經濟結構逐步優化,使得就業彈性系數不斷下滑,畢業生就業的預期高于崗位供給的矛盾凸顯。因此,將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作為推動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驅動力是可行的,且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可提高就業滿意程度。目前不少大學生對自身認識尚未從過去的“精英化”思維轉變為現在的“大眾化”思維,依然對職業期待過高,對薪酬期望過高。同時,由于就業信息不對稱,在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的期待不相符合,工作收入情況與期望值存在較大的差距,使得他們不滿意現有的工作崗位,工作忠誠度不高,工作行為消極倦怠,造成就業質量不高。對此,加強就業價值觀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盡快轉變角色,合理化大學生對于自身工作崗位的期望,建立正確就業薪酬觀,引導他們更加重視今后工作崗位是否能夠體現自身才能、是否擁有更多的培訓機會、是否符合自身的興趣愛好等因素,認識到就業于該類型的崗位后能夠激發其內在的工作動力,對就業崗位保持持續的工作熱情,展開積極的工作行為,表現出積極的工作態度,從而形成較高的就業滿意程度,促進高質量就業。
第五,可降低擇業成本。調查顯示,2014年應屆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為23.45%,大部分畢業生是“主動離職”,離職的主要理由是薪酬待遇偏低以及缺少未來自身發展的空間。離職率較高不但導致企業頻繁招聘和培訓,用人成本居高不下,也導致畢業生時間和人力資本的損失。離職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眼高手低,不愿從基層做起,并且擇業之前對應聘崗位工作情況不夠了解,對自身能力和特點也不夠了解,從而做了很多無用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有助于大學生擺正心態, 加深對自我特點和能力的認識,有針對性地搜尋就業崗位,把握就業機會,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從而降低離職率,減少不必要的人力資本和時間的浪費,降低擇業成本,提高就業質量。
鑒于此,筆者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樹立以發展為導向的就業價值觀。幫助大學生結合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剖析自身特點,把個人的職業理想和就業價值取向定位在社會需求之上,以長遠發展的眼光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
二是調整就業薪資期望。要充分認識到福利和較低強度的工作是收入較低和工作地域較偏遠的一種補償,衡量自身的需求,調整就業預期以提高獲得求職機會的可能性。
三是拓寬就業視野。要跳出認為國有部門存在就業優勢的怪圈,樹立多元化就業的意識,理性對待靈活就業,不盲目追求彈性的工作時間,應選擇在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單位就業,甚至自主創業,實現個人價值。
四是樹立艱苦奮斗的創新創業精神。要培養敢為人先、求真務實、攻堅克難的態度,挖掘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投身到創新創業實踐中去,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國家建設的一線、項目攻關的前沿中經受鍛煉。
五是重新拾起專業自信。加強專業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參與實習實踐,培養一專多能的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促進高質量的就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