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西工大水下自主無人系統協同創新中心和航天動力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為第二批工業和信息化部協同創新中心;同月,陜西省教育廳、財政廳新增西工大航天動力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陜西通用飛機協同創新中心為陜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西工大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2011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繼985工程、 211工程之后,國務院在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它是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進、貢獻突出為根本出發點,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重點任務,以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構建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的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通過構建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探索促進協同創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等推動八個方面機制體制改革。其目的是打破高校與社會其他創新力量間的壁壘,發揮人才作為創新核心要素的作用,釋放各類創新要素的活力,促進合理流動與充分共享,實現高校創新實力的提升。
西工大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培育工作啟動于2012年。結合學校將西工大建成學科特色鮮明,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具有重大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的遠景目標和2011計劃的總體要求,優化布局,充分發揮在航空、航天、航海領域的特色,建立三航引領、材料、力學、制造、信息等學科支撐,緊密聯系中航工業、航天科技、中船重工等集團公司,主動對接航空、航天、航海領域以及區域發展中的重大需求,先后牽頭成立了水下自主無人系統協同創新中心、航天動力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陜西通用飛機協同創新中心。
水下自主無人系統協同創新中心是面向深遠海海洋裝備和水下無人系統等國家重大發展需求,以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產業應用四位一體為宗旨,構建的聚多方優質資源的創新平臺。中心針對水下自主無人系統設計與制造等核心關鍵問題開展協同創新研究與創新型人才培養,以實現水下無人系統裝備的跨越式發展。中心由西北工業大學牽頭,聯合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及下屬水下無人系統裝備國家總體研究所和企業、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學、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海軍裝備研究院等單位以1+2+X方式共同組建,于2013年4月正式成立。中心目前已匯聚包括院士、杰青和長江學者在內的行業高端人才200余人,組建前沿技術團隊11個、重大項目團隊5個、技術研發團隊2個,組織申請并承擔了 973、基礎科研、國家863、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重大科技項目23 項,其中千萬級項目16 項,項目總經費合計14.6 億元。
航天動力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是西工大為踐行國家使命,落實行業需求,充分發揮陜西在航天動力技術領域科技實力雄厚、行業聚集度高、配套生產能力強、軍民融合發展潛力巨大等優勢,2013年由西北工業大學牽頭,聯合航天科技集團(四院、六院),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組建的。中心以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行業產業發展為目標,以推動專項工程立項和實施為契機,深化基礎理論研究,提升關鍵技術攻關和創新能力,帶動配套生產服務能力建設,加速航天動力領域高端人才匯聚,促進陜西產業規模化和多元化發展;以打破機制體制壁壘,加速軍民融合為抓手,著手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優勢資源共享匯聚,加快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化,推動軍民結合產業集群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行業和區域經濟加速發展。目前中心已匯聚包括院士、杰青和長江學者在內的行業高端人才156人,組建創新團隊10個,共享和建設研究平臺180余臺/套,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工程、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等項目40項,形成了承載科研、人才引育、成果轉化和推廣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開放式創新基地,取得了顯著成效。
陜西通用飛機協同創新中心是以通用飛機領域國家重大需求、未來10到20年世界一流水平的通用飛機核心共性技術需求為牽引,在陜西省政府主導下,由西北工業大學牽頭,以概念創新與綜合設計、結構安全與輕量化、多電飛機系統和飛行安全保障4項核心關鍵問題和人才培養為協同目標,與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管理局、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渭南鹵陽湖現代產業綜合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西安航空學院、國家駐陜航空設計與制造企業主要創新力量及國際同領域頂尖研究力量聯合組建的。中心通過機制體制改革,有效匯聚人才、學科以及國家、國防科技和陜西省重點實驗室資源,培養行業創新人才,產出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目前中心已匯聚包括院士、杰青和長江學者在內的行業高端人才120余人,組建創新團隊11個,共享和建設研究平臺327臺/套,承擔973等重大項目20余項,提升了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為推動科教強省戰略,實現創新型陜西的奮斗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與人才保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