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蔡元培:近代中國的教育楷模

首頁 > 

高教

 > 蔡元培:近代中國的教...

蔡元培:近代中國的教育楷模(圖)

所謂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上海交通大學在120年的發展歷程中,培養了一大批莘莘學子,也涌現出一大批百年樹人、奉獻一生的名師先賢,正是他們無怨無悔地躬耕于三尺講臺,才奠定了今日上海交通大學的輝煌基業。新聞中心特推出學在交大名師薈萃專欄,讓名師先賢的道德風尚、人格魅力、敬業精神、治學態度、教學藝術薪火相傳,成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瑰寶,營造學在交大的濃郁氛圍,慶祝交通大學120周年華誕。

蔡元培:近代中國的教育楷模1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7歲考取秀才,后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蔡元培攜眷出京返里,曾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等職。1901年,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因墨水瓶事件而辭職。同年,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任總理。1904年,組織光復會,被舉為會長。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被任命為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1907年,赴德國留學。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7年,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監察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職,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任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后辭去各項職務,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28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正式任命蔡元培為交通部直轄第一交通大學校校長。九一八事變后,與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晚年為抗日救亡事業奔波,努力促成國共合作。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在中國各界人士中引起了晴天霹靂驚惶失措的巨大反響。重慶和全國各地的書籍報刊上發表悼念他的詩詞文賦,作者中有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國民黨元勛,還有蔡元培先生生前親朋好友、門生故舊。他們從蔡先生的人格、道德、學問各個方面來評論,一致稱頌他為當代中國的完人。

在這些紀念文章中,有一篇是蔡元培1899年在紹興中西學堂任監督時的學生蔣夢麟撰寫的《試為蔡先生寫一筆簡照》,文筆清新秀麗,內容翔實生動,把蔡元培在紹興中西學堂任監督時的理想、抱負和言談舉止寫得栩栩如生。其中寫道:光緒己亥年(1899年)秋天一個明月當空的晚上,紹興中西學堂里嘉賓滿座,席間觥籌交錯,開懷暢飲,有人議論國事,有人暢談詩詞,其場景使人想起當年王羲之鵝湖修禊。這時候,一位文質彬彬、身材不高、風流儒雅的年輕才子,高舉酒杯慷慨陳詞:康有為、梁啟超變法不徹底,哼!我這時,掌聲、笑聲響成一片。此時的蔣夢麟還不認識這位才子,旁人告訴他,他大名蔡元培,是中西學堂新來的學監,20歲前后中了舉人,在接連的應試中又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是近世越中的徐文長,才氣磅礴,酒量如海,讀書一目十行,作文斗酒百篇。

蔡元培幼時入私塾讀書時,按蔡姓字輩取名元培,叔父為他冠字鶴卿,他羨慕古人名字,自己更名伸申,又自號為民友。但用后不久感到自己也是民中的一分子,為什么要叫民友呢?故改號為孑民,取自《詩經大雅》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遺。

蔡元培從小受的是傳統文化教育,自幼刻苦讀書,領悟性強。10歲前就閱讀《史記》、《漢書》、《困學紀聞》等名著。后來他說過,一生中最得益的四部古書是清代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章學誠的《說文通義》和俞正燮的《癸巳類稿》及《癸巳存稿》,他對這些書中的學問與不足之處,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蔡元培14歲時,隨塾師王子莊習作八股文,此時,他已讀過《詩》、《書》、《易》三經和《春秋左氏傳》,又在叔父家博覽藏書,使他受益匪淺。17歲時考取秀才,考官對他的試卷評價甚高,筆輕而靈,意曲而達,論尤精當,與眾不同。19歲時自任塾師,授6歲以上學生7人,此亦他從事教育工作之始。一年以后,經人介紹到當地鄉紳徐友蘭家為其兒子擔任伴讀并校勘書籍,這對喜歡讀書的蔡元培來說無異如魚得水,徐家的大量藏書遠勝于叔父家所藏。后來,他總結自己的讀書生涯為治經偏于故訓及大義,治史偏于儒林文苑諸傳、藝文志及其他關系文化風俗之記載。這種治學趨向,為他日后投身社會變革積累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從此時起,他再不作八股文,認為八股文不合通例,輒以古書中通假文字易常字,以古書中奇特之句法易常調,常人幾不能讀。

1898年1月,紹興創辦了一所傳授新學的中西學堂,創辦人徐樹蘭聘請蔡元培擔任監督,在校內,他閱讀了嚴復的譯作《天演論》等書,對西方社會學說的認識更有了長進,他曾回憶道:得閱嚴幼陵氏之說及所譯西儒《天演論》,始知煉心之要,進化之義,乃征之于舊學物理學、心理學諸書,而反之《春秋》、《孟子》及黃梨洲、龔定盦諸家之言,而怡然理順,渙然冰釋,豁然撥云霧而睹青天。在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這些著作為他增添了思想上的新武器。

紹興中西學堂分為第一齋、第二齋和第三齋,相當于新式學堂的高小、初中和高中。課程偏于文史,有中國文學、經書、歷史諸課,也有理化等課,還開設了英、法兩門外語。以后,采納蔡元培的建議,開設了日文。教員雖然很多人都是當地飽學之士,但他們的思想卻有新舊兩派,新派主張尊重女權,男女平等;舊派頑固守舊,宣揚天地君親師的三綱五常。兩派之間經常展開辯論,蔡元培支持新派,因此遭到了舊派教員的嫉恨,他們向支持舊派的校董徐樹蘭告狀。徐樹蘭拿出刊登在《申報》上的要求維新黨人自當以名教綱常為己任,以端學術而正人心的《上諭》,要蔡元培恭錄而懸諸學堂,蔡元培復書說:豈有取頑固者之言而崇奉之理哉!若曰將為之以避禍也,則元培固不畏禍。元培所理者,學堂而已。學堂者,紹興之公事也,非元培一人所得而盤踞也。果欲責之元培與,元培之宗旨如此。有與元培同志而不畏禍者,共事可也;教習而畏禍也者,辭職可也;學生而畏禍也者,告退可也;紳董而畏禍也者,絕交而勿干與焉可也。錚錚豪言,擲地有聲。1901年2月,他離開了中西學堂。40年后,他在中西學堂時的學生蔣夢麟回憶道,先生日常性情溫和如冬日之可愛,無疾言厲色。處事接物,恬淡從容。但一遇大事,則剛強之性立見,發言作文,不肯茍同,奇氣立見。

任特班教習 育楨干大才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春天,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已經走過了6個年頭。這一年,盛宣懷采納公學總理沈曾植的建議,擬設立以應經濟特科之選,以儲國家棟梁之材的特班。但沈不久即離任,設立特班的任務落在繼任總理張元濟肩上。張元濟擬定了創辦特班的10條章程,招青年有志者研究法律政治之學,盛宣懷閱后甚為滿意,當即批示:所擬章程尚為妥協,應準所請,所取必須品學合格,為將來造就楨干大才之用,并指示張元濟將特班招生廣告先行登列各報,于四月內報名。是年6月29日,特班招生考試正式舉行。據一位考生回憶,招生廣告中雖稱凡學識淹通,年力健強者均可入學,但在考試時要求甚嚴,共進行過2次考試,每次各取20人在南洋公學面試,復試在盛宣懷宅第舉行。考試都考國文,復試題目《明夏良勝中庸衍義書后》及《請建陪都議》,考生們都不知道第一題的出處。據特班學生黃炎培回憶,考試那天在考場發試卷時,居然還有一位碧發黃眼,身穿西服而帽子上還加了一顆藍色頂珠的外國人監考,后來才知道,他是公學的監院美國人福開森。經過兩次考試,特班一共錄取了42名學生,年齡都在20至30歲左右,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都有相當基礎,有的人已中了秀才。盛宣懷一再強調,特班宜專志政學,不必兼涉藝學,尤宜講求中西貫通,希合公理之學,不可偏蹈新奇乖僻混入異端之學。器識以正誼明道為宗,志趣以遺大投艱為事,經濟以匡時濟物為懷,文章以切理饜心為貴,希望最終學成之后能如曾(國藩)李(鴻章)二星。他要求公學的總理、提調、教習、特班的學生,都要了解和貫徹他的辦學思想,格外自重,愛惜聲譽,砥礪名節,以副朝廷作育人才之意。他還要求公學的領導人,為人處事要謹慎、鄭重,斷非尋常可比,不得稍有逾越,貽笑外人。

1901年8月,經當時上海澄衷學堂總理、后來擔任過南洋公學總理的劉樹屏推薦,蔡元培來到南洋公學就任特班教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特班的班主任,既要負責教學,還要管理學生生活等事。校方還聘請了趙從蕃和王舟瑤兩人協助他管理。蔡元培在特班參考書院教學方法,以自學為主,學生每日寫札記交教員閱批,月終由教員命題考試,評定甲乙,送總理鑒定。課程安排為半日讀書,半日學習英文及算學,其間還安排體育課。蔡元培要求學生所讀之書,總是親自寫出每一門類應讀之書目及讀書的先后次序。這些書籍分別為政治、法律、外交、財政、教育、經濟、哲學、科學等,而對科學一類的書籍則分析得特別細致,對文學、理學、倫理3門課程,每個學生可自行選擇一門或二門。學生可依書目次序向校圖書館借閱或自行購買,閱后,每天都要寫出讀書札記呈繳,由蔡元培親自批改,隔一二日后發下,批語都寫在每一節的上方。凡寫得好的札記,老師在本節下角畫一個圈,更好者畫兩個圈。每個月由老師出題,學生要做作文一篇,蔡元培親自批改。每天晚上,蔡元培要召集2~3名學生到他的住處談話,向學生提出問題,或者就提出的問題在師生間進行討論,有時要學生談談讀書心得,或對當前發生的某一件國內外大事談談自己的看法。全班42人,每個學生平均10天左右可以聆聽一次蔡元培的談話。蔡元培的住處書籍滿架,他整天伏案讀書。對學生總是和藹可親,絕無嚴詞訓斥,學生們總是樂于聽他講話,感到受益匪淺。

蔡元培經常抄錄中國和國外的先哲關于民主、自由等章句、語錄教育學生,如法國諺語深仇大敵,莫甚于侵我之自由,自古以來,英雄之以身家換自由者,無代無之,自由猶果物也,其生長不易,故可貴,其價值不資,故可寶。人間之完全美足莫如自由,自由之不宜得哉、宜哉等等,使學生懂得民主、自由對國家和個人的重要。這些充滿著先進思想的西學,對于一直在子曰詩云中長大的學子無異于撥云見日。蔡元培的另一位得意門生邵力子在回憶導師的文章中寫道:南洋公學的同學黃炎培先生說,最早啟發他革命思想的是蔡先生。我自己也有同感。那時候,革命教育漸起與官僚教育抗爭,蔡先生是革命教育的領導者,他以翰林身份受聘為南洋公學特班教習,他當然不能公開地鼓吹革命,但是他早已洗盡了一切官僚教育的風氣,他教我們閱讀有益的新舊書籍,他教我們留意時事,他教我們日文漢讀,他教我們種種研究學術的方法。他不僅言教,并且以身教,孜孜兀兀,終日致力于學問,他痛心于清政府之腐敗,國勢之阽危,憂國的心情不時流露于辭色,他具有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從不疾言厲色待人,也不作道學家的迂腐論調。這樣的老師,同學們自然會受其感化。

蔡元培還十分重視學習外語,他帶領數十名學生每天清晨步行數里,去馬相伯家學習拉丁文的故事至今膾炙人口。馬老先生當時住在徐家匯土山灣天主教堂處,蔡元培請他教授拉丁文,馬先生認為拉丁文已經過時,不宜再學,但蔡元培認為拉丁文是很多外語的根源,堅持一定要他教,他們商定,由蔡元培在南洋公學挑選24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每天一大清早趕到馬相伯住處,向馬相伯學習。不久,蔡元培就挑選了胡敦復等24名學生去學拉丁文。當時,馬相伯住處還有一些法國神職人員,他們知道這些中國人居然想來學習拉丁文,不禁嗤之以鼻,認為絕不可能學會。但是經過馬相伯認真地教,南洋公學學生刻苦地學,4個月后,他們不但會寫,而且還能夠讀,使那些法國神職人員不得不佩服。馬相伯除了教他們拉丁文,還教他們法文和數學,教數學時,不但教他們加減乘除的演算方法,還教他們有關的原理,用代數的方法演算數學。由于這批年輕學生都是蔡元培挑選的業務尖子,悟性很強,很多人以后在數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成為建設國家的楨干之才。

蔡元培倡導學生學習日文,他征求學生意見,問他們是否愿意學習,如果愿意,他可以任教,但他不會講授,只是教學生如何閱讀日文書籍。蔡元培說,今后吾輩都應具有世界知識,世界在日益進化,新的事物日有發明,各種學說日新月異,這些都需要從外國出版的書籍中去汲取。但歐美出版的書籍價格昂貴,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日文書很多都是從歐美翻譯過來的,所以說讀日文書與讀歐美書籍所獲知識相差不多。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日語時隨學隨試譯。他還教育學生,今后要到社會上去,啟發群眾就要擅長語言技能,為此就要學會國語,即今天的普通話。因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要講好普通話并非易事,所以就請來自天津的學生李叔同教大家學習用國語進行交流,如開辯論會等,主題都是圍繞著愛國。老師苦心孤詣、誨人不倦的教育,使學生們思想上有了提高,學業也大有長進。

公學的創始人盛宣懷原來希望在特班學生中,能培養出為清王朝效勞的曾國藩、李鴻章式的星級政治人物。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批學生在特班中接受了一年教育以后,經過他們在各自道路上的奮力拼搏,有的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有的成為著名政治家、經濟學家、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在中華民族歷史中留下英名,成為民國時期和新中國的星級人物。

蔡元培在南洋公學特班任職期間,他的終生摯友張元濟對他的幫助功不可沒,他們兩人在宣傳西方優秀學術思想方面志同道合,宛如一人。巧的是蔡、張二人有著許多相同,首先是同年出生,都生于同治六年(兔年);第二是同鄉浙江,張為海鹽,蔡為紹興;第三是同年鄉試,都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第四是光緒十八年(1892年)同年殿試,同年考中進士,并同時點為翰林院庶吉士;第五是1901年間一度在南洋公學任職,張任譯書院主事、公學總理,蔡任特班教習;第六(也是更重要的)同就是在南洋公學任職期間,兩位老朋友一起創辦了啟發民智的《開先報》(以后改名為《外交報》),張任主編,蔡當主筆。蔡為《開先報》撰寫的發刊詞闡明了報紙的宗旨:一國之人,托生命于其國之政治。政治者,以實事為究竟者也。然而,有思想而后有言論,有言論而后有實事,是故以思想為言論、實事之根源。然而思想之為物也,非能孑然而獨立畫然而凝結者,必激動于外界之所感而生長、而變遷,則又以言論、實事為思想之根源,其際如循環也。兩位老朋友立志為定言論之界,樹思想之的而努力,他們對頑固守舊的思想,就用西學中的先進思想來抨擊;對模棱兩可的曖昧言論,用事實來駁斥。張元濟在南洋公學廣購日本及西國新出之書,延訂東西博通之士,擇要翻譯,令師范院諸生之學識優長者筆述之。譯成之書,次第付刻,以廣流傳。蔡元培與張朝夕相處,過從甚密,并從張處借閱大量宣傳西學的書籍,如饑似渴地閱讀,汲取新知。兩位老朋友把南洋公學的學生作為首先灌輸西學的對象,為傳播、吸收、消化西學而奮斗,用它作為思想武器來挽救歷經苦難的祖國。

南洋公學特班原定為學制3年,分前后兩期進行教學。然而一年以后,卻發生了學生反抗校方迫害的墨水瓶事件,受新思潮影響的學生們,為了維護自己權益百折不撓地斗爭,成為中國學生社會一大劈頭之大紀念也。蔡元培同情學生的遭遇而與校方斡旋,卻遭到了拒絕,他憤而辭職,帶領特班全體學生和其他不愿再在南洋公學就讀的學生,辦起了上海愛國學社,讓這些學生能繼續讀書。

吳稚暉1898年至1901年初任南洋公學師范班學長兼國文教習。在他所任教的班級,試用了群智會的教學方法,上課前指定幾名學生預先準備,上課時由他們輪流發言,講完后由教師和學生述評。吳稚暉認為,這種做法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鍛煉他們相互合作的能力。這種新鮮的教學方法,引起了其他班級的仿效。吳稚暉在南洋公學教書時就與蔡元培時一遇之,知道他是一位能作怪八股的弱不勝衣的恂恂儒者,而蔡元培在紹興中西學堂任教時也聽人說過,吳稚暉在南洋公學訓練學生的成效,我始注意吳君為人,此君心思甚周密,可嘉也。1901年,吳因與新任總理張元濟在辦學方法等方面意見相左而辭職,去日本留學。1902年暑假,吳稚暉在日本因抗議清廷駐日公使迫害中國留學生,投水自殺,后經人救起,這時候,蔡元培正在日本,便護送吳稚暉回國。兩人在船上就中國的現狀和教育等問題作了徹夜長談,在很多問題上英雄所見略同,更加深了他們之間的友誼。不久,南洋公學墨水瓶事件發生,有145名學生隨蔡元培進入愛國學社讀書,回國不久的吳稚暉被聘為學監,又聘請了章太炎、蔣維喬等名人擔任兼職教師,學社吸收了不少慕名而來思想激進的學生,成了一所宣傳反清革命思潮的場所。曾在南洋公學就讀的著名學者陳源在回憶蔡元培和吳稚暉兩位導師時,用《詩經小雅》中的句子來抒發自己對兩位導師的崇敬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又說:當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在人生旅途上有時腳下絆倒的時候,只要想起他們兩位的教導,仍然可以從地上爬起,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蔡先生人格偉大,他應小事以圓,而處大事以方。他待人極和藹,無論什么人有所請托,他幾乎有求必應,并不詢問來人的資格學問和經驗,可是到了出處大節,國家大事,他絕決不絲毫含糊,而且始終如一,不因事過境遷而有遷就,他是當代最有風骨的一個人。我無論什么時候見到他,蔡先生始終是蔡先生,猶之吳先生始終是吳先生,并不因環境的不同,時運的順轉而言語舉止有什么不同,這是說來容易,卻極難做到的一件事。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蔡吳兩先生才可以當大丈夫的名稱而無愧了。

名師出高徒,此語用在蔡元培身上是一點也不為過。他像一棵百年老柯,每年都會結出累累碩果,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何止萬千。在百年北大,不少名教授都是他的學生或者是學生的學生,而其中不少人也是當年南洋公學的學生,如史學家孟森,著名的金石學家馬衡和弟弟馬鑒,馬衡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在抗戰期間故宮文物的搬遷、保護、征集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郭沫若先生稱馬衡是中國文物的有力保護者,中國古代文物不僅多因他而得到闡明,也多因他而得到保護。馬鑒在1902年墨水瓶事件后,隨特班同學一起轉學至愛國學社讀書,受恩師蔡元培的影響,畢生主張教育救國,與日偽勢不兩立。曾在香港大學執教,任中文系教授,抗戰勝利后回北平任燕京大學教授。蔡元培曾為他的書房老學齋題寫對聯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贊揚他終生從事教學活動。

還有特班的高才生李叔同,在文學、戲劇、美術、音樂等各方面都成就非凡,離開特班后赴日本留學,在演出《茶花女》一劇時感動了日本老戲劇家松居松翁,特地到后臺與李叔同握手致謝,稱李君的優美婉麗,絕非日本的俳優所能比擬,實在非常的好。

寄交大厚望 予學子深情

1902年蔡元培離開南洋公學以后,對學校發展仍寄予厚望,對學生的成長尤為關注。學校有重要活動,常邀請他來參加,他幾乎是有求必應,從不謝絕。1916年12月11日,學生會請他來校演講,這時候,他剛從德、法等國考察回國,即將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他以國外所見,聯系到中國目前的情況,語重心長地對學生說:現在的南洋公學隸屬交通部,學校就要為交通部培養中國交通建設的人才。工業種類很多,而最重要的莫過于道路、電訊、交通。歐戰中德國能迅速敗比、破法、退俄,都是因為德國在上述三方面遠勝于比、法、俄諸國。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道路交通和電訊建設是何等重要,但是卻缺少專門的人才來從事這幾項建設,要修必須依賴外國,雖然有像詹天佑這樣的鐵路專家,但中國這樣的人才能有幾人?在座諸位都是學習工業建設專門學問的人才,都知道工業建設的重要,但從目前我國的現狀來看,學成后能發揮作用的又能有幾人?貴校校長向交通部提出過三條建議,一是請有關部門對本校畢業生能廣為錄用;二是準本校學生能進工廠實習;三是希望路電各廠錄用本校中小學貧寒學生為學徒。這些建議,恐一時無法做到,因為交通事業在國家建設中的地位不高,無法容納很多人才,況且要去舊用新更是難以做到,以致專門人才被廢棄,用非所學者眾多。長此以往,很多人思想上必然會引起恐慌,我們要學會對待這種恐慌。因為我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要注意順利時不驕傲,失敗時不氣餒。我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從事的職業也可稱為高等執業者,遇到困難或問題要學會自己能控制自己的進退,不論職業高低,都要悉心以學問為念,從職業中求得快樂。你們現在是在校學生,要學會調劑心理快樂,學校的體育活動是調劑心理快樂的一種好方法,在讀書疲勞時可以用體育來舒散精神疲勞。圖書館庋藏各種圖書雜志,既可以獲得中外專業知識,也可以從詩詞文賦及美術作品中得到精神享受,調劑心理快樂,使你身處順境時不欣喜過望,遇逆境時也不會太感怨屈。外國人對美學十分重視,認為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他們把科學與美學結合在一起,德國人興建火車站也考慮到美,把建筑和美聯系在一起,如房屋、門窗的顏色、光線,甚至連日常使用的信紙信封也都要考慮到美。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上萬物中都有美的存在,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美可以調劑我們的心理。我們若以精神和心理兩者很好地調和,不要產生身處逆境的偏激心理,則在任何處境中均可自慰不致自傷其身也。

蔡元培的演說,據當時聽講者和記錄人李熙謀和盛啟東記述,聽者甚眾。這份講話的記錄,現在仍不失為對學生進行自我修養和陶冶情操的良好教材。

又如蔡元培在《南洋大學卅周年紀念征文集》上發表的《中國古代之交通》一文,引征了中國古書中從上古時起四種交通工具舟車轎橇的由來和發展,以至進化到今日的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先進交通工具中人類所作的貢獻。文章的主旨實際是鼓勵學習交通建設的學生,要為中國的交通事業做出貢獻,而并非僅僅是一篇考證交通工具發展史之作。

任交大校長 力行新舉措

萃中土文教之精華于身內,泛西方哲思之蔓延于物外,這是對蔡元培最好的評價。1928年2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簡任狀,任命蔡元培為交通部直轄第一交通大學校校長,同時他還擔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此前,他在北京大學時的辦學方針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展,早為交大師生所熟悉,大家希望他也用這種方針來管理交大。

2月20日,蔡校長到職視事。學校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就職儀式,參加者有師生員工及各界代表千余人。歡迎大會后,他主持召開了第一次校務會議。會議通過了蔡校長所提的各項提案:一、成立注冊處,將原有的典籍股及群育處之一部分并入注冊處,聘胡端行為主任;二、增設教務處,以校長或秘書長為主席,另有四科主任參加;三、組織訓育委員會,由校長聘請吳稚暉為委員長,楊杏佛為各科主任委員,另于教授中推薦3人組織委員會,指定楊杏佛為訓育大綱起草委員;四、減收學生學費,免收圖書費、試驗費、什費,學費每年減至40元,不及40元者照舊收費。2月24日,交通部應蔡元培校長所請,任命程孝剛為交通大學秘書長,協助蔡校長主持校務。

蔡元培十分重視圖書館建設,他曾說過:學術之進步,恃乎研究,而研究之方法,必須匯到各種之圖書,以供參考。而集成大成者,厥維圖書館。他任命了新的圖書館主任,調整了管理人員,責成圖書館制訂新的管理辦法,編成《西文圖書目錄》一卷,并親自為之作序。鑒于當時教職員的薪金都是按原薪的75%發給,蔡校長與程秘書長商量后,改為按80%發給。

蔡元培還以他的名義,簽發過一份強調課業試驗為考核內容的布告,對學生的考試極為重視。布告中寫道:查憲法五權不廢試典,教育原則首重課業。學校進步之遲速,侍乎諸生成績優良否,中外古今同此定理。是以講授方面試驗固常有,而管理方面,考核不得不周我校望重東南,士林觀仰。本校長就職之始,即以改進校務,注重學業為志,故特設注冊處,以一事而期整理,所有學生平時缺席曠課,由該處按周公布以資考勤,一面由教師每月將成績欠佳之學生通報該處,俾使隨時指導以圖補救,以此雙方督促,庶冀學業成績平均進展,不負諸生來此求學之本意矣。

在蔡元培上任后短短幾個月內,學校在學科設置方面實行機械、電機、交通管理3科并重,學校經濟公開,教職員增加了5%的工資,改進圖書館管理,學生的獎學金管理更趨完善。蔡元培勉勵學生要學好專業,要做到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1928年4月15日,學生會出版部編輯的《交大半月刊》第12卷第1號上發表署名志誠的文章《我所希望于蔡校長者》一文,贊揚蔡校長為北大所做的貢獻,沒有蔡校長就沒有今天北大的聲譽。而他就任交大校長以來短短幾個月間已經使交大的面貌為之一新,希望蔡校長以當年整頓北大的精神來辦好交大。這篇文章可以說代表了交大師生的心聲,30年以后,與蔡元培有過接觸的交大老一輩師長如陳石英、程孝剛等先生,都沒有忘記蔡校長當年為交大做出的貢獻。

南洋公學學生、北大校長蔣夢麟曾這樣評價蔡元培: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而先生應運而生,集兩大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才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之所以成一代大師歟!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之后,高等教育有了飛速發展,上海交通大學不僅在解放以前的53年,而且在以后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今天的交大人,不忘蔡校長等前輩的諄諄教誨,瞄準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發揚傳統,吸收先進,不懈奮斗。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