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下午,當電腦系統顯示我周二并沒有曠工的時候,那個白人經理臉上的表情。她挑了一下眉毛,有一點點驚訝,然后很快恢復了正常,伴隨了一下非常美國的聳肩。“Well,看來出了點問題。”她語氣很隨意,好像犯錯的人是我,而她在好心地制造輕松的氣氛來讓我不用太難堪。 那是2014年的秋天,我在學校的餐廳打工,體驗留學生的爆款生活——白天刷盤子,晚上讀書做功課。
其實,我不想這樣的;可所有新來的中國人無一例外都要被派到Dish room,最累最臟的地方。有一個中國女生告訴我說,她洗了整整一學期的盤子。另外,餐廳對中國學生的語言障礙幾乎零容忍,一次我因為沒有聽懂顧客要的醬料,二十秒后就被派到了后廚——不用再講一句話的地方;有一次我插標簽,因為不會用架子而擺弄了半天,一個白人經理過來一把從我手中奪過標簽,然后一言不發地插好,轉身走了。這間喧鬧擁擠的餐廳里,仿佛在某個地方有一個看不見的溫度計,在慢慢升高。
直到某個周五,我一上班,經理就過來板著臉說,麻煩你跟我過來一下。然后把我帶進了那間逼仄的辦公室,她拿出一張表格,上面寫著大大的“Warning” 。 “你星期二下午沒有來,也沒有提前打電話通知我們。所以,這是你的曠工罰單。” 周二下午?那天我不僅來了,而且我又被派到dish room去,整整六個小時,我洗了兩千三百五十二個盤子,我一個一個數過的。我沒有來?難道是我的第二人格來洗的盤子么? 我開始有點緊張,“那天下午我來了。” 經理說,“那你要怎么證明?” “你可以查clock-in。”坐在一邊的大廚慢悠悠打開電腦,然后輸入我的學號和名字,“工作時間12:00pm-18:00pm。”
此時此刻,我覺得整間辦公室里,只有這臺冰冷的電腦才是最溫暖的存在。“哦,可能是登記出了點問題,那沒事了,你可以走了。” 如果這是一部電影,定格在這一刻,那我要收錄下來當時現場所有的聲音,主廚敲響鍵盤的聲音,經理把那張Warning放進碎紙機的聲音,我轉動門把,走出去關上了門的聲音。還有,那支溫度計終于爆表,“啪”一聲碎掉的聲音。而這些聲音的另一面就是:沉默。 “為什么明明是簡單的check一下就可以知道我到底來沒來,你們卻沒做?為什么我一向表現良好,你們依然毫不猶豫就給我開了張罰單?為什么,在發現是你們的錯誤之后,卻連一句道歉都沒有?”我所有的問題,都沒有回答,因為他們只盤旋在我的腦海里。
我并不是要靠這份工作來養家糊口,我并不是膽小怯懦的人,當時也并沒有槍口指著。總之就是,我在完全可以反抗的情況下,選擇了沉默。這沉默在后來的很多個時刻一次又一次襲擊我,讓我后悔,讓我憤怒,甚至讓我傷感。我總是想回到那天下午,在經理準備銷毀那張warning的時候,平靜地但是堅定地說一句“我需要你向我道歉!” 可惜,我沒有任意門,也沒有時空機,我只能把這一幕長長久久存在心里,一遍遍地復習。后來,我每次坐公交車經過那個餐廳,窗戶外面仿佛變成了一個電影鏡頭,無聲無息地講述了一個并不太美好的故事。
Political Correctness在美國是一個已經快要被用濫了的詞,從政治到娛樂,從企業到課堂。這個詞像是一根細細的線,在撥動著每個人心靈深處一根纖細的神經。不可以有不禮貌的稱呼,不可以有指向性的暗示,不可以把某一族裔人群排除在外……打開Facebook,用戶甚至可以訂制自己的性別(custom),整整七十多種選項,讓我一度懷疑我性別那里就寫個“女”是不是顯得對自己不太上心。 這一切都是我們看得到的,而我們都知道一個非常淺顯粗俗的道理,就是“越缺什么就越愛現什么。”當政治正確這個概念被鼓吹得有點兒讓人反胃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回避,這個國家,其實從來沒有真正從歧視的陰霾中走出來過。
各個族群獲得的社會資源不平等早就不是什么新聞了;職場里的“天花板”是心照不宣的規則;很多留學生也都體會過學校里的“區別對待”。我們在政治正確的空氣里,卻時不時就要呼吸到歧視的霧霾。在平常的生活中,這種歧視還可以遮遮掩掩,用教養和道德披上一層遮羞布,而當不同種族之間的利益沖突爆發的時候,歧視、雙重標準、區別對待,就再也無法回避了。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的鄰居是一伙非常“活潑”的年輕人。活潑到什么程度呢?明明是兩人間的公寓,整整塞進去了七八個人。夜夜笙歌,每天晚上都能聽見隔壁傳來的震耳欲聾的音樂。凌晨兩三點依然在陽臺上大吵大鬧,有各種不堪入耳的內容,和古怪的煙草味……我和室友被吵得無法休息,起初還好聲好氣地跟他們說很晚了,可不可以安靜一點,結果其中一個滿臉大胡子的白人男生用非常輕蔑的語氣說“Sorry, I don't understand your English.”然后一群人哄堂大笑。 我們氣憤地選擇了報警,警察來了之后,他們說好,立即回屋。結果五分鐘后,他們居然在陽臺上開始唱歌,不對,是嘶吼……我們找了Leasing office很多次,每次都被親切的笑容和“好好好,我們會警告他們”的回答堵回來。 然后,一切照舊。
有一天晚上,鄰居又在陽臺大喊大叫的時候,我們聽見他們談起了我們,然后又是一陣哄堂大笑,最后說“That is Chinese.” 每當留學生關注在美華人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時,總有人冷嘲熱諷:他們是美國人,你是個中國人,八桿子打不著的關系。真是這樣嗎?我一直以為,中國面孔和Last Name,是我們共同的標簽。我們是一個族裔,休戚與共。華人一向以善良本分,吃苦耐勞的形象示人。這是在凄風苦雨的歲月里,我們進化出的生存哲學。但是到了現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悲哀地承認,這種善良的本性常常成為我們被肆意踐踏的條件之一。
2013年的Jimmy Kimmel辱華事件,幾個小孩在討論到如何解決美國欠中國的巨額債務問題時,一個小男孩說“殺光所有中國人(kill everyone in China)”,主持人Jimmy Kimmel不僅沒有及時糾正,而且為了節目效果還繼續就這個主意和幾個小孩子侃侃而談了一番。
節目播出以后,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表示這是公然的辱華,小孩子可能不懂事,但是主持人和節目制作人都是成年人,他們沒有考慮到節目可能引起的爭議依然將節目播出。隨后爆發了到當時為止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華人游行,全美各地共有數萬名華人參與,要求ABC道歉以及主持人Jimmy Kimmel辭職。 對于這次事件,很多人評價說華人團體終于不再沉默了,一向忍辱負重的華人終于有了反擊的時刻。 但是,我覺得這根本不值得驕傲,因為比起其他族裔來說,我們發聲得太晚了。在很多人長篇大論分析這里面的文化差異的時候,很多非華裔的觀眾對此評價是,“如果這個節目針對的是其他族裔,估計ABC連播出來的勇氣都沒有。”
現在,三年過去了,越來越多的華裔政客高升,世界500強企業高管中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華人面孔,華人社區似乎越來越有影響力,當所有人自豪地說“美國華裔族群地位明顯提升的時候”——我們又有了梁彼得案。一個27歲的新手警官被派去紐約最危險的地區巡邏,當聽到聲響后手槍走火,射出的一枚子彈被墻壁反彈后射中一個非裔青年,后者在醫院不幸身亡。整起案件撲朔迷離,事發現場沒有任何的監控和錄像,一切案情都是由兩位警官的口述來呈現的。而最后,陪審團決定,起訴梁彼得,他的五項指控全部成立,這個“立志要幫助紐約市”的年輕人將面臨最高15年的監禁。
上周,全美超過十萬人的游行爆發,華裔群體要求公正審判,拒絕接受將一起意外定性為“故意殺人”。 梁彼得一案涉及到的各方利益,政治立場,法律裁決太過復雜。在各種陰謀論喧囂塵上的的時候,在我眼中,這次游行最大的意義就是華人團體又一次團結起來,為了自己發聲。 不同于上一次,這次的發聲,是一次怒吼。
百年以來的沉默的盔甲終于被撕碎。華裔們終于認識到,不要沉默,沉默的背后是冷漠,是麻木,是無動于衷,是沒有底線的容忍,是對自己正當權利的放棄。沉默不是金,沉默是把對方拔出來的劍撿起來,再插入自己的胸膛。 所以,盡管這次游行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段漏洞百出的宣言總好過又一次無懈可擊的沉默。“被誤解是所有表達者的宿命。”,而被一次又一次地傷害也是所有沉默者的宿命。
這一次,華人團體有序組織起來,終于向全美國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們反對的不是公正的審判,而是明顯的雙重標準。我們爭取的,不是偏袒,而是一視同仁的待遇。我們不是要開脫,而是堅決反抗讓華人成為美國種族矛盾調和的犧牲品。歧視,是人性陰暗面中的陰暗面,是仇恨滋生的沃土。我們不僅僅反對對華人的歧視,對留學生的歧視,而是一切一切歧視。今天為梁警官發聲,也許明天就可以避免又一次歧視的發生。
那只轉動門把又因為沒有得到一句道歉有點猶豫的手,那句披著童言無忌實際上來自人性陰暗面的玩笑,那枚無意射出又被墻壁反彈出去的子彈,那張華人舉起的“Justice for all”的標志,——這一切一切,其實都連接著我們的未來。畢竟,我們都深知,我們拼命努力,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為了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