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西南政法大學英語專業大一新生瞿亦杰上了他大學的第一堂語文課。其實,在國慶長假結束后,該校外語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大一新生都開始了《大學語文》課程。
因為從今秋開始,這兩個學院將《大學語文》恢復成專業限定選修,等同于必修課程。而在七八年前,曾是全校必修課的《大學語文》被改為全校公共選修課。
學語文必要嗎?
有利于專業成績的提升
“本來以為不會再上語文課了,上一屆都沒有。”盡管對大學還要上語文課感到有些意外,但瞿亦杰認為“很有必要”。
“從專業學習上看,英語專業的學生免不了要學翻譯,翻譯就涉及到漢語,有了深厚的語文功底肯定有利于專業成績的提升。即使以后不從事翻譯工作,工作免不了要和語文打交道,寫個總結、發個邀請函什么的,語文不過關的話,鬧笑話事小,影響工作和人際關系就會很麻煩。”瞿亦杰說。
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專業大一學生孫麗也告訴晨報記者,“英語都是必修,還有那么多人考級,學自己的母語難道不應該嗎?”
孫麗說,老師在上第一節語文課時,并沒有講具體的語文知識,而是跟大家探討了大學四年應該怎么度過,老師還建議學生要記住付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多讀書。
當然,也有學生不贊成。學生小張就認為,“語文應當是大學以前要學習掌握的,大學應該充分利用時間學習專業知識,即使要學,也應當是自己利用課余時間看看書。”
為什么這樣做?
對外語類人才的要求變了
外語學院副院長朱元慶分管教學工作,在修改人才培養方案中,他力推將《大學語文》納入必修范圍內。
根據培養計劃,外語學院的210名本科新生需要修滿8個學分,才算完成《大學語文》這門課程,這與非外語類專業學生所修的《大學英語》的學分相同。之所以這么做,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家對外語類人才的需求變了,“剛改革開放時,國家迫切需要能把外國先進技術介紹到中國來的人才,因此對學生的外語水平要求高;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我們需要的是能向外國人講好中國故事的外語類人才。”
近兩年,在與其他外語院校專家討論時,朱元慶發現,現在的英語專業畢業生,一說起英美文化頭頭是道,讓他介紹一下我國的古代建筑或者說一說歷史卻磕磕巴巴。“我們的學生對自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不足,需要我們從課程上來引導,不能讓學生放棄學習語文。”
此外,朱元慶表示,英語專業學生學到一定程度會出現瓶頸,這與母語水平密切相關。語文學好了也有利于英語的學習。
據介紹,外語學院的學生將分四個學期修完語文課程,每周兩個學時。內容包括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讀寫能力等,選用的教材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讀寫教程》。至于考試,將采用閉卷形式,由任課教師命題,總成績按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綜合評判。
當年為何改選修?
因為有人覺得跟中學差不多
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韌介紹,在七八年前,《大學語文》在全校范圍內都是必修課程。后來,有人認為《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和效果與中學差不多,于是改為全校公共選修課。
李韌告訴晨報記者,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盡管沒有開設《大學語文》這門課程,但有《現代漢語》、《基礎寫作》、《現當代文學選讀》等課程,相比其他專業,對語文素養的要求更高。
至于以后會不會有更多的學院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李韌表示,人才培養方案的自主權在各個學院,“現在都是95后大學生了,他們受網絡語言的影響更大。我覺得會有更多的學院更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現實情況怎樣?
英語受重視程度普遍高于語文
如今,英語在高校中幾乎全是必修課。另一方面,諸如“手寫400字簡歷錯了24個”的事情出現時,語文又被人們重新重視起來。
據了解,在重慶大部分高校中,英語的學分數及課程量遠超漢語。對于理工類專業的學生來說,課堂上學習語文的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過,據一位四川外國語大學的畢業生介紹,該校大學語文一直是所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一學期修現代漢語,一學期修古代漢語。“翻譯本科專業的學生第二年還要修應用文寫作等課程。”
微博互動
在漢語熱的今天,曾被遺忘的它重回大學必修課堂。你怎么看?來,聊一聊你上《大學語文》那些事兒。
@糖_水水是譚詩奕:我支持。反正現在就是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國文學那么美。
@花嬢嬢在用繩命縫包包:上過,書還留著,我還認真做了筆記的!可惜略厚,一學期上不完,就選了一些來上。
@missx翡冷翠:好遺憾,我們都沒學。但話說回來,做學生的未必知道這個的重要性。
@警院丶天宇:我們上的政法大學語文,作業:每天一篇鋼筆字,各種文言文翻譯,各種文章。
@逸夫Real:大學沒語文課,只有高數、大學英語。
@南國幾梔:工科生表示也很懷戀語文課。
@江月風成:英語都是必修,語文不是,這有點讓人心寒,是該做點應該做的了。
@邁詹康:英語可以改為選修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