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作為最重要的節日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重視,古人過年除了放鞭炮、貼春聯、拜年、吃年夜飯、吃餃子這些傳統的重頭戲。還有哪些特別的習俗,今天跟著小編一起盤點一下吧。
2016年2月6日 除夕
年糕又稱年年高,傳說伍子胥曾用年糕筑成地基,在大軍圍城之際,將士挖開城墻,用年糕充饑得以保全城池,后來為了紀念他過年一定要吃年糕。雖然現在我們過年也在吃年糕,但沒想到年糕和粽子一樣也具有這么深的文化內涵。年糕作為一種傳統新年特色食品,寓意著人的生活還有事業年年都有提高,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古人將年糕作為歲末祭神和年朝敬祖的貢品,足以看出年糕與餃子在年節食品中的地位不分上下。現在的年糕主要有京式年糕、蘇式年糕、寧波慈城年糕、弋陽年糕、福州年糕之分。根據考古發現河姆渡文化時期就有了年糕這種食品,足以顯示出年糕在我國人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ps:腸胃不好的小伙伴不要多吃,也不要吃涼的年糕哦。
貼畫雞
《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
貼畫雞是古代人的一種重要習俗,北魏人董勛《答問禮俗》所記,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二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雞在古代是正義與明德的象征,一年之計在于春,在大年初一將畫雞貼在窗上或者門前,可以祈求一年平安,事事順利,事業有成。
兒童賣癡呆,這應該是古代比較奇葩的年俗了,南宋范成大有《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招人買。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這個習俗相當于現在長輩發壓歲錢,不過現在的壓歲錢是長輩主動給的,古代的孩子還得裝瘋賣傻才能在長輩那里拿到壓歲錢,真為古代的孩子感到心累,看到這你是不是應該慶幸自己的壓歲錢不用裝傻也能得到了吧。
拜年送名片
宋代就已經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所以這個福袋是專門收賀年卡的郵箱。于是送新年賀卡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明代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清代的《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不過古代的賀年卡僅限于近距離遞送,"快遞小哥也只能騎馬或者走著去送賀卡。到了現代我們不光可以找快遞小哥送賀卡和禮物,還可以在網上發賀卡發紅包。
饋春盤
古代在立春或者大年初一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晉《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 《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不過到了現在好像很少有地方還保留著這個習俗。不過適量吃一些大蒜之類的蔬菜對我們的身體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送窮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西漢揚雄有《逐貧賦》。據《金谷園記》云:『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窮鬼。』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臘月最后一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嗯,這個習俗我感覺自己和許多小伙伴都可以試試。每個學期末都要變窮,為了不再受窮,所以開學一定要做好資金使用計劃,拒絕買買買不做剁手黨。
古代人的新年習俗很多,每一個朝代也有不一樣的習俗,這些不一樣的習俗與一個朝代的文化有關,當然到了現代我國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新年習俗也不盡相同,但是都反映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家人朋友和祖國的真摯祝愿。最后當然是給大家送上最真摯的新年祝福啦。
明理苑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全體工作人員祝:
各位同學新年快樂,猴年猴凱森,猴運當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