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全國各高校普遍開展的語言類基礎課程,目前大學英語仍然局限于單一的語言技能的教化和培訓。大學英語課程長期以各種英語等級考試為主要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課程設置、考核方法都受限于應試型教學理念,英語的教與學嚴重脫節,教學過程只重視語言的認知和考核,而忽略了語言的重要載體人文知識和文化教育,語言素質教育更無從談起,導致學生普遍語言素質低下,難以適應社會迅速發展的需求。因此,探討大學英語全新的教學模式,全面推行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成為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以通識教育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實施渠道,以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完善手段,是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歐洲,成形在美國。通識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結合,包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方面的課程,培養出的學生既有廣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個學科的底蘊,又有深厚的本學科、本專業知識。在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等著名學府,本科階段前兩年課程幾乎都是所謂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后兩年和研究生階段學的才是專業知識。在我國內地,通識教育近年來也因其獨到的優勢開始為人們所重視。
那么,大學英語怎么實行通識教育呢?首先是要轉變人才培養觀念重新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有意識地將通識教育理念貫穿于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繼續長期以大學英語為公共基礎課程;適當合理地設置外語選修課、語言類通選課等;開辦旨在擴展外語學習興趣的語言素質課堂,如英語專題講座、課外閱讀和競賽等;開展英語社會實踐活動,如外企參觀訪問、跨文化交流調查等;課程作業的設計要體現通識特點,如英文電影觀后感、跨文化交流體會、英文訪談記錄、社會實踐論文等。大學英語教學中開設多樣化的通識課程不僅要滿足不同類型、層次和特點的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要求,使語言教育的目標不再局限于掌握基礎知識、語言理論和技能的運用,更重要的還在于能否讓學生在比較真實的交際環境中體驗和感受語言的運用,能否培養學生較高的語言學術品質和思維方法,能否在語言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轉變講授型大學英語課程中嚴格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局限性,在通識課程中實現學生對語言文化的體驗與感受,領會人類文明的精髓。
需要強調的是,通識教育不是通選課。目前有不少高校模仿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體制,把通選課分為五大類或六大類科目,規定每類至少選修一門等等。初看上去這些通選課似乎相當于美國的通識教育課,但實際上與后者在性質上完全不同。根本的差別在于,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是本科生前兩年的主課和基本課程,亦即所謂核心課程,因此有嚴格的教學要求和訓練要求。例如哈佛大學本科生必須選修外國文化、歷史研究、道德理性、文學藝術、科學、社會分析、數量分析等類的課程,占大學總課程學時的1/4,是所有本科生前兩年的共同主課和基礎課,每門課的要求都很嚴格。但在我國大學現行教學體制中,由于通選課只是本科生主要課程以外的附加課,因此在教學體系中實際大多被看成是額外的、次要的或錦上添花的課,大多沒有嚴格的教學要求和訓練要求,往往成為學生混學分的課,最多是增加學分的課。這樣完全違背了通識教育的初衷。
大學英語實行通識教育還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批判精神指的是有意識地進行批判的心理準備狀態、意愿和傾向,主要包括獨立自主、充滿自信、樂于思考、不迷信權威、頭腦開放、尊重他人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個性發展,對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是豐富教材內容,突出人文特色、教材與時俱進。編寫教材的原則應考慮下列因素,即有利于學生提高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文章的題材應該兼顧人文類、娛樂類和科普類,其中以人文類題材為主流。
三是加強英語自主學習的硬件建設。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英語自主學習中心的建設與開放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需要。自主學習中心建設根據學校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規定,承擔外語教學任務,不斷完善外語素材和實驗指導等外語聽說教學資料,保質、保量開出各項實驗,完成教學任務,使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教學實驗的開出率不斷提高,確保學生外語聽說訓練任務的完成。
四是加強師資力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自身專業素養對于教學品質和學習成效產生重要影響。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培養創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人才,更需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本、服務社會的精神。教師應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修養,不斷地擴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很多國家的高校都開始注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推進國際教育市場的研發及拓展,注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現在,我國也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思想,就更加要求全國高校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國際化人才。那么什么是國際化人才呢?一般而言,國際化人才的主要特征表現為:(1)熟悉國際規則,具有較強的國際化運作能力;(2)精通外語,熟悉外國文化傳統,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3)熟悉當地法律。無疑,這些特征為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而通識教育是最好的橋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