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為期5天的“中國教育學會十四城市學校體育研究會第二十五屆中小學體育教學與科研研討會”在重慶市舉行,來自全國14個城市、近700名教育專家、教育機構負責人參會,他們認為,如今中小學生的體育鍛煉沒有引起學校和家長的足夠重視,而家長對孩子的人身安全又過于敏感。
大部分學生運動不足
中國教科院藝體衛中心主任吳鍵稱,陽光體育、“每天一小時”已逐漸被社會、學校認可和接受,但實際上,對于體育活動的運動量和強度,卻沒有強制要求。中國教科院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一些學校體育課的運動強度不夠,大課間體育活動、體育鍛煉離科學、有效的量和強度要求,相去更遠。
吳鍵解釋,通常一個學生適當的運動是每周至少參加5次中等強度或者3次高等強度的體育活動,并且每次時間不少于30分鐘,如果少于這個指標就是運動不足。
家長對孩子的安全過于敏感
“家長沒有鍛煉習慣、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是導致學生不喜歡運動或者運動不足的重要原因。”吳鍵稱。
天津市一所中學的體育老師李潔無奈地稱,“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的人身安全非常敏感。過去的單杠、跳箱等項目都沒有了,學生運動強度自然就降低了。”
“孩子的體育鍛煉沒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來自武漢市一所小學的秦武老師坦言,家長只在意體質健康測試的分數。
不要將體育課弄成訓練課
“體育運動本身就是有風險的活動,參加體育活動,就要承受這種風險。”吳鍵稱,西方國家對體育好、運動能力強的人的“英雄崇拜”和良好的鍛煉氛圍,使得學生自覺進行體育鍛煉;而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形成了“刻板”的體育傳統。
吳鍵建議,各中小學校不要將體育課弄成訓練課,要在內容上下功夫,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保險制度,學生一旦受傷,學校、家長就立刻通知醫院、保險部門進行及時處置,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需要綜合干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