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塑料拼裝板、各種各樣的傳感器,經過孩子們的手,可以變成電子螢火蟲、看家電子狗、感知留言機等創意小作品。9月22日,大渡口區首批5個“比特實驗室”正式開課。
據介紹,“比特實驗室”是大渡口區科協、區科委、區教委聯合從江蘇無錫引進的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項目,以彌補目前應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首批5個“比特實驗室”依托大渡口區實驗小學、大堰小學、茄子溪中學、鈺鑫小學和育才小學建立并開展試點示范。
記者在大渡口區實驗小學看到,上課的學生每4-5個被分為一組,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通過自己設計、動手搭建形態各異的創意小作品,來學習物聯網技術等前沿科學知識。
“‘比特實驗室’的所有實驗套件、教具、課桌椅都是我們經過4年時間自主研發的,現在已獲得140項專利。”“比特實驗室”創始人、海歸博士曹偉說,整個項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學體系,旨在讓中小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明白科學知識,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科學的熱情。
據悉,目前“比特實驗室”已在江蘇、上海、北京、內蒙古等省市的200多所學校建立,此次是首次引入重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