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人社部等的計劃,未來中國事業單位編制將嚴控總量,對小學義務教育、公共文化、基層衛生等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還會給予一定的補充編制,實行嚴格的審批制管理;對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中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公立醫院,未來仍保留其事業單位性質,但會逐步取消事業單位編制管理,轉為全員合同聘任制。
事實上,推進公立醫院、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全員聘任制,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清除醫院和高校傳統管理體制的“行政化”弊端,建立起以專業化和公平競爭為核心的職場文化,這是對中國公立醫院和高校長期以來“官本位”文化的一種消解。這也意味著,醫務人員和高校教師將不必再通過“鐵飯碗”和仕途來體現自身的價值,只要努力工作,通過積累就可打破職業發展的天花板。再者,破除醫務人員和高校教師“終身制”,優勝劣汰,使人才脫穎而出,能進能出,良性流動。
實際上,過去一些高校和醫院,已經脫離了事業單位的本質,變成了“準行政部門”。而某些高校和醫院領導,既是“學術老大”,又是“行政大佬”,在高校和醫院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處在通贏與通吃的地位,占有大量的社會特殊資源,行政至上而非學術至上,實際上已經牢牢主宰了他們的思維定勢。如此語境下,高校和醫院一邊在為叫喊“去行政化”而歇斯底里,一邊又在為享受“行政化”而樂不思蜀。
因此,高校、醫院編制改革,是去行政化的第一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這是對高校、醫院“去行政化”的剛性要求。然而,高校、醫院去行政化,不是退出事業編制,減少幾個內設機構和領導職數,就一蹴而就了。關鍵是,要從根本上消除停留在高校、醫院領導頭腦中的“官本位”思維,讓他們回歸教學和治病的本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