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日前,《上海市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公布,其中提出未來三年內,要求全市所有高校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并計入學分。
《上海市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中提到,2016到2018年,從文教事業由“結合”走向“融合”、雙向支撐文教能級顯著增強、文教結合牽引效應更加彰顯、師生人文綜合素養不斷提升四個方面提升上海文教水平。在高校內,通過校內各類文化藝術經典演出、校外文化場館的育人機制,雙向提高師生的人文底蘊。今后三年將實施緊缺文藝人才引育計劃,打造雙向服務文化和教育的跨界人才隊伍,著力優化舞蹈、影視等方面人才培養,引進高端文藝人才,建設文藝類學科與智庫建設。
未來三年里,有關部門將實施師生人文綜合素養普及提升計劃,注重大學生藝術素養,鼓勵開設更多戲劇課,要求全市所有高校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并計入學分,引導每一位大學生在校期間至少修讀1-2門藝術課程。
[微調查]
不少藝術類選修課非常“搶手”
上海高校在公共藝術課程設置上各有特點。陶藝課、照相技術課……華東理工大學在近年的公共課程中安排中,逐漸“摸索”出了學生選修課程的“口味”。“理工類學生在藝術課上更喜歡動手類的。”華理教務處劉冬梅老師介紹,每學期選課不足30人的公共選修課,會停課一學期。長時間選課下來,被“淘汰”的多為音樂史等偏向理論類的課程。而陶藝等動手類課程始終火熱。
外語類院校則將多國藝術文化融合在了藝術通識教育里。上海外國語大學里將通識教育分了十個模塊。據教務處王會花老師統計,藝術鑒賞與審美情趣、中華文化傳承藝術賞析、多元文明和國際視野這類文化藝術課程,選課時最受校內學生歡迎。有語言特色的上外設置了伊朗文化、日本電影藝術概論等外國藝術欣賞課。課程均由相關專業的本校教授進行授課。2013年,該校通過網上視頻課的方式,引進了北大老師的美學原理課程,通過10次在線學習拿到1學分。該課程因受到學生歡迎,從2013年一直保留到現在。
作為綜合型院校的上海大學則在藝術教育上有先天的優勢。校內音樂、美術、影視學院的強大支撐,給所有本科生提供了不少公共藝術課程、社團輔導的資源。通識教育課程里,經典華語電影課程是全校學生公認的難選課。“能搶上都是運氣好。”學生如是介紹。除了上課可以看電影,聽名家犀利精準的賞析,吸引學生的還有近年新開設的音樂素質課程——系列音樂會課程。一個學期里,專業老師講解如何賞析民歌、打擊樂、聲樂不同類別的音樂會,并讓學生通過聽兩場音樂會寫小結的形式完成期末考試。僅上學期,588位同學參與選課。
上大大四的李同學回憶起四年來選修的各類藝術類課程,感覺“收獲了滿滿干貨”。了解中國電影發展概況,知曉如何欣賞非主流的小眾動畫、理解并表演出張愛玲小說中的人物神韻……大學期間的文藝選課之旅培養了她閑暇去看電影、讀書的習慣。不過,修了10門選修課的她坦言,“其中也有水課。但還是看個人興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