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順利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組建以來,中心在平臺建設、儀器設備、人才隊伍、成果轉化、運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1年底,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出發,并基于黑龍江的糧食生產及雜糧資源優勢,科技部在黑龍江省大慶市,依托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和大慶中禾糧食股份有限公司,批準建設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黑龍江省農業領域第三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旨在集成國內外相關的科研成果、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圍繞雜糧自主研究開發新品種、新工藝與新裝備,積極進行雜糧工程化技術成果的轉化。
2013年,一幢14000平方米的大樓拔地而起,這就是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新址。在這個嶄新的建筑里,中心建設了雜糧淀粉、膨化食品、飲料加工,模擬移動床色譜分離,超聲波提取等11個中試車間,融合了15條中試生產線;新增價值2000余萬元的儀器設備66臺套,5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設備利用率均達到80%以上。中心還建有雜糧栽培、植物保護、農產品加工、食品安全溯源等24個研究室,設立種質資源保存庫、科研孵化器、博士后及高級訪問學者工作室等研究平臺。
該中心壯大人才基礎,強化團隊建設。四年來,中心采取外引內培、合作研究等方式,組建了雜糧加工技術、雜糧生產技術、雜糧工程化技術等,三個技術水平高、工程化經驗豐富、協同性強的核心研發創新團隊,人數達到120人,形成了學緣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研發創新梯隊。中心還從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聘請優秀專家學者為“神農特聘研究員”,成立了專家委員會,匯聚了一大批行業領軍人才。
四年來,中心以國家相關政策及雜糧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解決行業共性問題為目標,在雜糧品種選育和高效栽培技術、雜糧深加工技術、雜糧工程化技術轉化等方面突破關鍵技術51項,其中,由中心自主研制的“模擬移動色譜分離裝置及分離技術”等多項技術經專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第三代高純果糖關鍵生產技術”、“模擬移動床色譜分離裝置及分離技術”等2項成果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心申請專利28項,審定雜糧品種3個,開發雜糧新產品24種,逐步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雜糧生產體系和加工技術產業化體系,形成了從生產、工藝、設備、標準,到產品的良性互動的全產業鏈條工程技術模式,為企業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提供堅實保障。
組建期間,中心成功轉化重大工程化科技成果9項,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陜西、云南等雜糧主產區建立了26個雜糧良種繁育和技術示范基地,累計示范推廣面積47.18萬公頃,實現核心示范區增產10%以上,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
近期,國家出臺宏觀政策,要求大幅度縮減“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讓位包括雜糧雜豆在內的生態功能型植物;今年的1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優質特色雜糧。這一切均為雜糧產業發展壯大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未來“十三五”規劃中,雜糧有望成為種植業的主要發展領域,在種植業結構調整和服務“三農”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據介紹,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擔負起國家賦予的科技興農使命,在全面提升我國雜糧產業及農業發展上做出更大的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