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時節,中山大學生科院教授張北壯再次來到琴口村,這已是他第102次來到這里。
琴口村是中山大學的對口扶貧村,位于廣東河源市紫金縣,兩地相距300多公里,車程要4個小時。
6年前,張北壯第一次來到琴口村,村支書鄧慶珠拿出厚厚一疊借款條,共30多萬元。
鄧慶珠告訴張北壯,村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每逢雨天,自行車都無法通過。村委會運轉全靠鎮財政每年下撥的少量經費,連買辦公文具都很困難,年年欠債。2009年底,村里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困難戶甚至不到1000元。全村223戶人家,需要幫扶改造危房的就有90多戶。
張北壯走進村民鄧專家,4間土磚房,由于多年失修,右邊一間已經坍塌,左邊3間的外墻上也有多處裂縫,隨時可能坍塌。鄧專年過花甲,常年有病,無法下地干活,全家的生活費和醫療費靠兒子打工的微薄收入,全部家當也就數百元。
面對艱巨的幫扶脫貧任務,中大校領導多次帶領專家、教授到琴口村實地調研。詳細檢測了琴口村的氣候條件和水質、土壤后,中大確定,以戶為單位發展種植紅肉蜜柚,以農民合作社的形式發展靈芝和花卉產業。
該校先后派出3名專家駐村開展“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工作,同時委派張北壯負責紅肉蜜柚種植和靈芝、花卉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的技術指導。張北壯編印了紅肉蜜柚栽培技術手冊免費向村民發放,并開展紅肉蜜柚栽培管理、保花保果等技術培訓。他還親自帶隊指導,連種植時挖多大的坑、施基層肥料怎么做等細節都用圖畫得清清楚楚,一堂不超過50分鐘的課便能教會村民種植流程。
中大堅持貧困戶缺多少給多少的原則,向貧困戶發放了2萬多株紅肉蜜柚種苗、20多萬元的生產資金,并結合當地土壤狀況,為村民選配肥料。同時,拿出20萬元在琴口村成立“生產互助基金”,讓貧困戶不再為沒錢購買農藥和肥料發愁。
2010年3月,中大又投資150萬元,在琴口村建立靈芝產業化基地。學校組織該村貧困戶成立農業合作社,參與靈芝種植,并與村集體分紅。
為了讓靈芝種植在琴口村“扎根”,中大在校內招募志愿者。該校生科院生態學專業學生徐遠輝放棄大城市高薪的工作,畢業后志愿到琴口村駐村扶貧,協助開展靈芝栽培管理和培訓工作。
為帶動引領當地農戶,徐遠輝自籌資金30萬元租百畝荒山辦農場,種植了5000多棵紅肉蜜柚。扶貧任務結束后,從小在深圳長大的徐遠輝主動要求留在琴口村。目前,他成立了逸豐園紅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種植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獲取等方面為村民提供服務。
經過3年多的攻堅扶貧和3年的“回頭看”扶貧,琴口村不但還清了歷年欠款,村民也因“造血”扶貧而逐漸脫貧。全村200多家農戶種植了2萬多棵紅肉蜜柚樹。2015年,琴口村紅肉蜜柚收成40萬斤,收入達140萬元。
如今,包括鄧專一家的貧困戶,現在都住上了新建的三居室水泥結構房。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