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霸王級寒潮來襲,本周寒潮將影響我國大部地區,說好的暖冬呢!怎么突然熔斷了?
我國東北的氣溫很快也降到接近零下30度!
而本周寒潮將影響我國大部地區。據預計,南方將出現大范圍雨雪,浙江中北部局地有大暴雪;安徽南部和浙江中部等地最低氣溫可能逼近1月歷史極值。美國GFS計算機甚至運算預報,香港周日早上8時可能落雪。
預計20-23日,南方將現大范圍雨雪冰凍天氣,雪線將越過長江、壓到南嶺,不排除降下大范圍暴雪;23-24日,廣東北部也將出現降雪或凍雨,屆時零度線將直逼廣州城北。嚴寒天氣可能對屆時寒假返程交通造成不利影響。24日,沿江及江南大部恐被積雪覆蓋。長江沿線城市武漢、合肥、南京等,雪后最低氣溫恐向-10℃看齊。極渦中心將從東北掠過,全國大部氣溫將創下新低。這股冷空氣所向披靡,所到之處冰封雪飄,堪稱超級寒潮。
在英國,部分地區17日氣溫一夜間驟降至-11℃,成為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倫敦、肯特郡、薩里郡多個地區降下鵝毛大雪,部分地區的積雪超過1米。日本關東地區等地本月18日迎來強降雪天氣,并引發大面積交通癱瘓,目前已造成至少204人受傷。
美國芝加哥11日受到入冬以來的第一波寒流影響后氣溫驟降,體感溫度接近零下30度。連來自中國東北沈陽的華人移民,也不禁表示比咱家東北還凍。
說好的暖冬呢!怎么突然熔斷了?
北極點升溫30度
據《大西洋月刊》報道,12月在美國東南部引發致命龍卷風的風暴系統向北進擊,風眼到達冰島,帶去了強風和通常出現在颶風天氣中的低壓。這股低壓將中緯度地區的空氣吸走,輸送到北極地區。
在短暫突破冰點僅十數小時后,北極點氣溫便回落到正常水平。美國氣候預測中心的北冰洋濤動(AO)指數開始急轉直下。這意味著,由于外界暖空氣的大量入侵,原本穩定的極地渦旋系統將失去平衡而分裂南下。一串猛烈的風暴在大西洋上形成,氣旋前部所裹挾的溫暖氣流來勢洶洶,吹過英國倫敦、掠過挪威海的島嶼,直搗北極點。暖空氣源源不斷地泵入北極,極地的寒冷氣團也被迫退避三舍。
2015年12月30日上午11點東半球的溫度和風向分布,藍色區域是零下。可以看到來自大西洋的強力風暴一直深入北冰洋的場景。此刻,北極點的溫度和北京相當。
這次升溫的原因,是北大西洋的西風在風暴驅動下,緊急轉向北,大規模通過英國和冰島之間,直插北極點。而將暖空氣送去歐洲的氣流不僅沒有被厄爾尼諾增強,反而減弱了,并被這股熱風暴穿越。
在中緯度地區,此類風暴時有發生。不過,這輪氣旋活動系北美大氣環流劇烈調整下應運而生,所以格外引人矚目。
據分析,北極地區原本是寒冷氣團的堆積地區,當暖高壓強行進入,使得寒冷氣團移位,傾瀉而下到中低緯度地區,進而引發寒潮。
2016年伊始,極地渦旋開始變形扭曲,朝歐亞和北美伸出了觸角。在過去的半個月里,它幾經波折,最終選擇駐守在了冰冷的西伯利亞。而我國天氣還是比較平靜。地球龐大且廣闊,寒潮的爆發并非一蹴而就,而需厚積薄發。
可以預計,這一次大西洋的劇烈震蕩,能量波動傳遞,我國不久之后將迎來一次強寒潮活動。而放眼到全球,短期內,將是中緯度地區的一次自西向東的劇烈降溫,而且伴隨著狂風暴雪等激烈天氣。
歐洲數值兩天前開始穩定指出,20-25日,在一個阻塞高壓的推波助瀾下,極地渦旋將大舉南侵;配合深厚的南支西風波動輸送水汽,我國南方將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
有分析稱,2015年極強厄爾尼諾導致赤道太平洋異常增溫,增大了赤道和北極的溫差,達到一定極值,將形成赤道高溫的低壓區和北極低溫的高壓區,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極的熱輸送,這是北極異常增溫發生在極強厄爾尼諾發生之后的原因。這表明2016年北極海冰大規模融化已經不可避免。
全球氣候異常又添一例。2016年1月14日,大西洋上形成一月颶風,這是自1938年以來的第一次。
極渦南移與北極濤動
寒潮說來就來
最近幾年,北美大部分地區遭遇暴風雪襲擊,儼然成為電影《后天》中的冰凍景象,連越獄的囚犯都自首回監獄了。據美國肯塔基州官方報道稱,囚犯羅伯特維克當地時間2014年1月5日從列克星頓監獄越獄。然而,第二天驟降的氣溫讓維克猝不及防,他被迫走進一家汽車旅店,讓伙計幫忙報警。
氣象學家分析稱,最主要原因是極渦偏向北美地區,造成該地區冷空氣爆發。
近年來,極渦位置明顯偏南,北半球冬季極端寒冷天氣頻頻發生。極渦是由北極的冷空氣堆積而成的。夏季會向北收縮,而冬季則會向南擴展。極渦的周圍存在著極鋒極流,冷空氣異常強大。
此外,北極濤動也影響著北極地區冷空氣的移動。
通常北極極地中心為低氣壓控制,有著極冷的空氣,并被周圍的高氣壓包圍著。這種南高北低的態勢就稱為北極濤動正位相。在這種情況下,冷空氣都被限制在極地范圍,因此人們會感覺冬天也不那么冷。但是,從21世紀初開始,北極濤動正位相逐步減弱,開始向負位相發展,之前一直限制在極地范圍的冷空氣就被排擠南下,導致寒流出現。
此前的暖冬的天氣實際上也是受到北極濤動的影響。可寒潮一旦南下,往往猝不及防。
北極升溫之謎
這一次,北極的罕見高溫,就是在最近幾個冬天上述這些背景下促成的。近幾十年來,在此背景下北半球既有寒冬也有暖冬。
北極地區猶如一只巨大的冷凝器,調節著全球氣候。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北極地區氣候系統的各圈層都發生了近400年來最快速的變化,國際科學界將發生在北極錯綜復雜的環境變化稱為尤娜謎(U naam i)。U naam i一詞在因紐特語中意為明天。
通常,除大氣環流輸送熱量到北極以外,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水流入北冰洋也是造成北極增暖、北極海冰范圍和厚度減少的重要原因。
但這一次,冬季北極點達到0度以上,則是一次突發性的罕見情況,用傳奇風暴來形容,恐怕并不過分。
可以推測,隨著北冰洋的迅速變暖,會產生更多的類似此次的大范圍低溫極端天氣。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極端天氣將會更加頻繁地出現。
不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表示,這次的低溫雨雪過程不會有2008年那次嚴重。2008年1月10日-2月2日,我國南方地區接連出現四次嚴重的低溫雨雪天氣過程,致使我國南方近20個省(區、市)的遭受歷史罕見的冰凍災害。災害的突然出現,使得交通運輸、能源供應、電力傳輸、農業及人民群眾生活等方面一時間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此次災難最終導致一億多人口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多億元。
相比這次北極異常導致的北半球寒潮,我國2008年的寒潮原因不同。2008年那次南方雨雪冰凍天氣除了北方冷空氣的因素,還有青藏高原南側暖濕氣流和副熱帶高壓的關系。當時,歐亞地區大氣環流異常是導至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直接原因。而在其背后,太平洋上強烈發展的拉尼娜事件則是引起大范圍環流異常和低溫雨雪冰凍的幕后黑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